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风华再现:荷兰国立博物馆》
法兰蔻

2015年4月23日位于台北南海学区国立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阅读日,介绍台湾中壮年博物馆学者著作。正巧,北京博物馆界也领军前来台湾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首都博物馆馆长讲了一段话,她说: 「目前大陆几乎都是一天就有一座博物馆成立,就硬设备而言是先进的,但是就软件设备以及人才培育而言,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这也是此次交流重点。」

若延续这一段话来思考中国博物馆发展,软件与人才培育应该要采取怎么样模式,才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方向? 新科技技术可以帮上怎么样的忙?西方博物馆发展趋势是否可以成为怎么样的借镜?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

博物馆是社会产物,博物馆改变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时空改变而有所改变。西方博物馆发展有其特有文化脉络背景,其发展模式可能不适用中国。但是,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2007年,Apple公司首次发表iPhone智能手机,宣告行动网络(The Mobile Web)时代来临。2012年「大数据」分析早已用于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4G也大致于2012年开始流行,加速用户上网速度。21世纪人们正式进入Web 3.0 网络时代,博物馆观众也习惯使用新科技作为学习模式。那么,我们也必须思考新科技对于博物馆管理以及观众影响是什么?

盘古客上一篇博物馆专题,主要谈博物馆两个现象:博物馆是城市再生的催化剂以及新博物馆学发展(可看上一篇〈博物馆转型是王道〉 )。这篇我想要专注于新科技对于博物馆的影响,并以荷兰国立博物馆为案例,分析2013年荷兰国立博物馆改头换面之后,透过哪些营销手法,让世界各地认识它。

1. 荷兰国立博物馆优雅重生,抓住观众目光

17世纪的荷兰刚脱离西班牙独立,发展海上贸易,荷属东印度公司积极与日本与东南亚进行贸易,主要进口香料,海上贸易为荷兰带来财富。荷兰黄金时代不仅表现在国际贸易,同时也是荷兰艺术最光辉的时代,这个年代著名油画画家:扬·弗美尔(Vemeer)擅长描绘女性形象与活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侍女》;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情;伦勃朗(Rembrandt)擅长叙述人物内心感受及性格,伦勃朗赋予《夜巡》每个角色不同神情,表现荷兰国家荣誉与骄傲,成为荷兰绘画巅峰之作。这些著名艺术家作品收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当观众来到这里参观,会有一种重回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氛围,让人真实感受到作品凝固17世纪荷兰人的样貌。

1800年,荷兰皇宫模仿罗浮宫于 The Hague 建造一栋国家美术馆。经过一番波折,荷兰国立博物馆定居于阿姆斯特丹。这座重现文艺复兴哥特式风格建筑物是由 Pierre Cuypers 设计与建造,1885年对外开放。

2003年休馆后进行大整修,由西班牙建筑师 Cruz y Ortiz 负责规划设计,恢复到1885哥特式外观,预计五年完成。没有想到在整修过程中,遇到最强劲与棘手难题,就是原本荷兰博物馆地面层正中间,有一条廊道,是直接连接到外部马路的「自行车隧道」。整修将要取消或缩减这个通道,却引来自行车联盟强烈抗议,这个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有强大社会力量,他们不愿意因艺术而放弃生活上的便利,因此,不断地去抵制博物馆整建。2008年老馆长在面对讨论不完的公听会,协调会与讨论会,挂冠求去,他说:「我花在自行车骑士身上的时间,比伦勃朗还多。」继任新馆长不断坚持与努力,终于于2013年在荷兰女王主持之下,博物馆在烟火中,亮丽重新开幕。这段博物馆精彩整修过程,是由导演荷根蒂克(Oeke Hoogendijk)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拍摄,完成。《风华再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这部纪录片真实呈现整修时的概念设计,工程进行,人物遭遇的困难以及人员的来来去去。(本段摘自张砚拓2015)

2. 典藏: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免费下载使用

荷兰国立博物馆重新开放之后,宣布一项最重要决定:将藏品当中十二万五千件(持续增加中)文物上传到博物馆网站,免费提供用户下载高分辨率图像,这是一项创举,将典藏国家文物的使用权重新交回观众手中。目前可以在API 及 Rijksstudio 网及其他公用网络取得(Wikimedia Commons)图像。

下这样决定的主因是新科技改变:整个世界都已经数码化,社交媒体与线上社群兴起,新世代生活方式与以往不同,他们生活在iPad,iPhone无线网络世界,他们不会按照博物馆的想法去参观。其次,博物馆为了让用户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弗美尔作品 《倒牛奶的侍女》最贴近真实色调的图像,博物馆重新思考数字策略,决定归还公众免费使用权。

典藏部主管 Taco Dibbits 认为「在网络世界,很难去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及图像使用,与其如此,不如提供高分辨率的好质量图像,提供用户使用,而不是欣赏不好分辨率的图像。」开放之后,维基百科马上采用该馆网站最好质量图像。同时,在Google图像搜寻,该网站图像首列第一行,因此,黄色低分辨率的《倒牛奶的侍女》有可能将会消失在网络,高分辨率图像优势在于用户可以看清楚图像各种细节,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如艺术家签名。

这张图片有各种色调《倒牛奶的侍女》作品,正中间略黄图像是一般人认为最贴近作品原色,但,这一张却是最糟照片。博物馆原图像如下图。(照片来源: Lizzy Jongma)

(照片来源: Rijksmuseum Website)

博物馆存在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可以接近藏品,认识艺术品。因此,博物馆数字策略是「Close to」:接近网络用户;接近藏品,引起动机;让观众接近实体博物馆;博物馆专家近在咫尺;博物馆将藏品带入公众生活;邀请使用者可以随时取用,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空间,激发公众的创意。

博物馆认为免费开放者不会损害实体博物馆存在,反而会吸引观众买票入馆一睹艺术品的真面目;其次,与其花时间处理图像授权问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募集基金。荷兰国立博物馆踏出重要一步「democratizing」Museum collection,真正实现博物馆以服务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向公众开放藏品图像。这将鼓励其他文化机构思考实现的可能性。这项数字政策引起国际媒体与博物馆界的关注,博物馆也广邀不同领域设计师采用博物馆图像创作,博物馆认为免费使用图像将让募款更容易。

以下,简单扼要说明博物馆如何实现「Democratizing」Museum Collection一些相关计划:

2.1. Rijksstudio: make your own masterpiece

2012年成立 Rijksstudio,作为与网络用户互动主要场域,该网站鼓励使用者建立属于自己典藏展。用户可以轻易探索图像,再利用、创作与分享到该网站平台,目前已经有 202,300个性化平台(持续增加中)。

(照片来源: Rijksmuseum Website)

除了,专属个人典藏展之外,博物馆于2013年开启 Rijksstudio 奖,每年评选一名获选者,前十名者将有机会在博物馆展示自己作品。

2015年前十名作品,灵感取自于下图(Jan Davidsz. de Heem, 1660 – 1670)(照片来源: Rijksmuseum Website)

(照片来源: Rijksmuseum Website)

2.2.加入Google Art Project 计划

该馆预计与Google合作,将所有藏品放在 Art Project 这项计划,目前在网站可以浏览菲利浦厅荷兰黄金时期重要的文物。

2.3.  App 作为观众研究的利器

Augmenting Masterpieces App 设计由阿姆斯特丹大学与荷兰国立博物馆共同合作计划。这项计划以用户为中心,链接数字接口与实体博物馆参观,从博物馆实务与理论中,了解观众如何使用博物馆。研究初步发现观众并不是在第一时间专心研究作品,而是分享参观经验到自己社群网站。研究员对于小朋友采用User Camera Study方式,了解他们的参观路径。另外,透过简单三款 App了解观众行为:

第一款是以地点为主,放弃博物馆主动提供使用者深度阅读参观路线,采用自由选取模式,站在定点之后,周围艺术品会出现在屏幕上,用户选择自己喜爱作品,并且录下自己的鉴赏内容,其他使用者也可以聆听到这段录音。

第一款App(照片来源:http://augmentingmasterpieces.eu/)

第二款App使用者协助博物馆找出博物馆内各项问题,拍照,留下自己的意见。

第二款App(照片来源:http://augmentingmasterpieces.eu/)


    第三款App是Q/A,当使用者看见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会看见一个问题以及三个解答,当使用者回答问题之后,可以看见其他观众也选择此解答的比例;若想要针对问题提出独特观点,也可以成为其他观众选答内容。这项计划是期望可以提升观众参与性、贡献自己观察,拥有不同参观经验。值得注意现象为观众非常开心可以提供自己参观感想,与博物馆共创导览内容。


第三款App由观众自己填写答案,这个答案也成为下一个观众的选单。(照片来源:http://augmentingmasterpieces.eu/)

这项计划理论基础透过 Augmentation 概念。Augment 在这里不是技术性用语,而是「增加某些东西」意涵,观众可以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诠释「增加」进去导览内容当中。因此,我们可以提问:用户关注哪些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作品哪些层面?博物馆各项设施是为谁而作?透过哪些接口可以让艺术作品更具魅力?

2.4.  App作为导览利器

App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是广角镜头、时空机器,红外线扫描机,素描垫与魔杖等等功能,带领观众认识博物馆或者自选自己参观行程。因此,App的主要功能包含 (1) take a guided tour 和 search by number,使用者可以聆听博物馆安排参观动线或自行设计 ;(2) Family quest,这是一款游戏,以团体或家人为主导览行程,参观八件文物,这八件文物当中隐藏一些秘密,参与者将会有不同任务,有些是独自完成任务,有些是一起完成任务。一旦解答这些秘密之后,就会有一个惊喜出现;(3) App包含3D影音,若戴着耳机,让你浏览于展厅的同时,有一种与世隔绝氛围。

App 设计与线上 Rijksstudio 结合,共享一个账号,若在博物馆看见喜欢藏品,也可以直接储存。App提供八种语言,基础的日历,参观讯息等等。


(照片来源: Rijksmuseum Website)

3. 结论: 新科技是博物馆管理利器还是昂贵行头

如同学者Giorginin and Cardinali 所言:21世纪学习模式将是以交互式(interactivity)、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及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学习为主轴(2003)。荷兰国立博物馆管理方式是从观众角度出发,调整博物馆对外服务政策,包含馆藏文物图像开放,成立Rijkstudio,让用户可以自行下载图像,自行创作,并上传创作品到网站,这是一种以个人化学习为主轴;其次,展示与教育嵌入新科技,博物馆设计App 让公众自行选择参观行程,也是一种个人化的学习,其中一个功能能够提供观众协同合作的一种学习模式。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Augmenting Masterpieces 这款 App 的设计,深入了解博物馆使用者需求,并征求使用者意见,共创博物馆导览内容。博物馆广纳观众意见的态度是体现博物馆迈向21世纪,愿意采用新管理模式,以及透过科技更了解观众参观习性,设计出更符合观众需求的博物馆内容。

博物馆了解观众需求之后,在既有健全知识架构底下,设置完善数字内容学习模式,符合时代与观众需求。但是,虽然我们在一个科技时代,也讲求观众需求,然而,博物馆却不能忘却自己原有使命,也就是ICOM 博物馆协会2008年所制定的定义:「永久设立的机构,以服务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向公众开放,这个机构获取、保存、研究、诠释与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及环境,以获致博物馆教育、学习与娱乐等等目标。」或许我们说博物馆使用科技协助使用者从不同方式去观赏与了解艺术,必须切记:技术是了解艺术的接口或工具,不是主体,数字内容的设计不可以反客为主地将科技摆在首位,那么,博物馆数字内容仅是昂贵行头、高级娱乐产品而已。

★本文由微思客首发,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法兰蔻。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