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了不起的盖茨比》图片,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普通读者“第十五期”编者按
 
一个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人的情感,就像别人无法与他感同身受。不同的人对于快乐、忧愁、痛苦、狂喜等情感的体验也会不同,他们获得的渠道也不尽相同。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幸福标准,有的是一厢情愿要建立这种标准的平凡人。如果以可视的物质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尺,似乎一步一步往更高的阶层爬才是正道。如果以可感的情绪、内心的充盈程度来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尺,却又没有那种正道。当你自以为站在高处,嘲笑蝼蚁的快乐,蝼蚁不搭理你,继续像神一样美丽。
 
我们命如蝼蚁,却可以像神一样美丽
——读《顾城哲思录》有感
 
宗城
 
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地生活,但是可以像神一样美丽——生如蚁而美如神。
                                                                                              ——顾城
 
(一)为目的而活的局限
 
如果你要追求目的,首先要询问自己:“追求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不虚无怠惰,还是目的到手后,生活更加快乐自由?如果目的消磨了你的自然性,甚至让你虚妄,你是否还要追求?如果追求目的这种行为,它给予你的愉悦,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是不是要用这种行为,施加于每个人头上?人的生活本来只是生活,词汇本是没有的,有没有可能存在没有目的的生活?必须提出疑问,没有什么理所当然。
 
有人不想用具体的目的束缚自己的生活,他们不认为目的会让生活变得更好,要达到目的很累人,也让自己不纯粹。尤其是理想化的目的,要达到理想是一种虚妄,理想是云,你可以望云,不必捉云。
 
生活本身不会有好与不好之分。崇高的目的可能是一座永无休止的坟场,目的之外还有目的,人没有止境的欲望,因为被区分出优劣的目的而膨胀,又会与一种挥之不去的比较感交织在一起,从而让人活在苦恼之中。
 
但不必要求所有人都过上没有目的的生活,否则这就犯了和“唯目的论者”一样的错误。有的人因为目的而快乐,他们的快乐很难因为生活的原初状态获取,他们很难通过自我说服获得快乐,所以需要追求什么,需要被外界的某种标准、规范所接纳,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位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但追求目的的人中存在一部分,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比如:因为别人看起来碌碌无为,他们会认为那样的人生过得很失败。比如:如果某个人生来就拥有他们追求的东西,他们会无比羡慕并为之耿耿于怀。
 
一个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人的情感,就像别人无法与他感同身受。不同的人对于快乐、忧愁、痛苦、狂喜等情感的体验也会不同,这样他们获得的渠道也不尽相同。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幸福标准,有的是一厢情愿要建立这种标准的平凡人。如果以可视的物质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尺,似乎一步一步往更高的阶层爬才是正道。如果以可感的情绪、内心的充盈程度来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尺,却又没有那种正道。当你自以为站在高处,嘲笑蝼蚁的快乐,蝼蚁不搭理你,继续像神一样美丽。
《顾城哲思录》,图片来自:https://image.baidu.com
 
(二)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权衡
 
大部分人的一生是自然性让渡给社会性的一生。在与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在进入一个个场内并耗费精力周旋的过程中,自然性渐渐藏匿,社会性成为彼此约定成俗的面貌。社会性并不是简单唯一的,它是一种变色龙式的特性,它最大的特点是遮掩个性、牵就群体,这个群体不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而是每一个具体的场内的大部分人。
 
比如:当我们在一座大会堂里,台阶上的领导要求我们一起高声朗读一段宣言。也许,我们个人并不完全认可宣言中的每一句话;也许,我们即便认可,也不想当众念出,就像写诗的人未必愿意朗诵他的诗歌。但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场内,场内的其他人都在用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那种一致就形成了这个场内不成文的秩序。如果我们想和谐地留在这个场内,我们就需要遵守这种秩序,而由此我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自然性。
 
在《顾城哲思录》中,顾城举了个更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力图达到目的的生活如何消磨人的自然性,也回应了张穗子的疑问:“什么可以称为“无目的”,什么可以称为“有目的”?”
 
顾城说:
 
“例如中国魏晋时代有一个诗人叫刘伶,有一次他喝醉了光着身子在屋里跑来跑去,一位客人惊讶地问:“你怎么不穿衣服?这是违反做人的礼节的。”刘伶说:“天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服。对不起,你怎么走到我的裤子里来了?”刘伶的所作所为是不含目的的。他不穿衣服完全出于他的自然,是他自性的表现。他的回答也是他临时胡想胡说出来的。但这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自在和想象力。
 
又如,在西方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里,当别人问:“皇帝为什么没穿衣服?”皇帝就无话可答。因为他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个目的使他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昼颜》剧照,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三)对“做你自己”的误解
 
“做你自己”往往见诸于朋友间的宽慰,当一个人过着别人要求的生活,或者不得不虚伪、浑噩地度日,他的朋友就可能说:“做你自己。”
 
“做你自己”要求一个人逃脱他自己不舒服的生活模式,是一种对约束、要求、灌输、厌恶的反抗,它的本意是一眼即明的,但这个表述有待商榷。
 
怎样算“做你自己”呢?当我感到迷茫,陷入瓶颈时,我的一位好友也曾说:“做你自己。”依据我的经验,她可能希望我快刀斩乱麻,摆脱自己心理不适的领域,拒绝无意义的应酬,言行更遵循内心的指引。其内涵,在于“真诚”二字。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做你自己”等于真诚地生活吗?
 
换个角度也许更加明白,我们不真诚,是不是就不在“做你自己”?
 
与真诚相对的是欺骗,欺骗是否就被人性排斥?恐怕不会。一个完全不欺骗的人出现在人群中,足够令人惊奇,因为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欺骗过。杀人拒不承认是欺骗;生病了告诉父母一切还好是欺骗;父亲走了,母亲说他只是出门远行,也是欺骗;丈夫演讲很烂,妻子依然夸奖他,还是欺骗。欺骗是我们生在世上面对变化的选择之一,我们似乎没有证据说明它是原罪,生活中不乏美丽的谎言。
 
谎言很多,真诚很难。真诚好像比虚伪更让人接受,但真诚是否归于美德?真诚和虚伪有无高下之分?这又是问题。受害者的帮扶人都希望,加害者能良心发现,坦白自己的罪行。但街上的女郎可不希望,对她们有性欲的男人迎面走来就是一句——女士,我想和你XXOO。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在他的最后一堂课上,哪怕他讲得再糟糕,恐怕也没有几人敢指出来问题。直说,恐怕不近人情,可能让教授颜面无光,也伤了仰慕教授的人的心。从女郎到教授的学生可知:有的时候,真诚不只是不讨好,还可能伤害别人。
 
再往深里说。其实,我们的话一说出口,本身就无法做到绝对的真诚。因为,语言的局限和个人表达能力的高下,让我们的言语和内心所想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即便以真诚为准则的人,也无法逾越这一鸿沟。就比如,他和一位巴黎的女士交流,如果他的法语一般,就算他想毫无保留地表达他的想法,语言怕是也给他拌蒜。
 
我们以为别人对我们真诚,就是尊重的体现。或者,我们会认为,真诚是尊重的前提条件。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女同事其貌不扬,就当面说出时,我们还会觉得,这是尊重吗?同时,当谎言蒙蔽了真相,也是对尊重的践踏。说到底,真诚和欺骗,都不是尊重的前提条件,是否尊重别人,要看所处的环境,要遵守你选择的领域的规则。只要在一个群体,只要有规则,就谈不上绝对的言行自由。所谓真诚、欺骗或者其它选择,视时机、视对象而定。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我们欺骗的时候,我们也在“做你自己”。你在某个场合说谎,这也是你的内心做出的当前最优解的外化表现。为什么你会去说谎?因为在那个场合,不说谎的代价,在你心里可能更难以承受。又或者,当你身处模糊的境地时,你选择以欺骗为权宜之计。这些,都不过是你的选择,想来很难称为“反人性”、“反自己”。
 
人们害怕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多年以后,回首往昔,又心觉过去的自己的可笑。有的人拒绝承认过去的自己,认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可能只是因为那时自己的很多特质,在如今的自己眼里,粗鄙、廉价,甚至恶心。比如,一个爱上淡泊的女人,她回忆起自己挥金如土、虚荣好名的日子,可能会说,自己被物质迷昏了眼,迷失了自己。可外界的很多事物,哪里是原罪,如果心底里没有对物质的渴望,何来这份迷失的危险。当人们害怕承认过去的自己,就不知觉颠倒因果,把果看成罪的因。
 
其实,你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今天,你或许懊悔自己往昔的决定,痛恨自己曾经屈服于他人,曾经让自己百般不痛快。但懊悔归懊悔,那毕竟就是过去的自己,你一直在“做你自己”,只不过本身就存在矛盾的你,昨天,可能猛虎压过蔷薇,今天,换作蔷薇疯长,你可以不喜那头猛虎,但你无法驱逐它,因为,那确实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闻香识女人》剧照,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四)在追求目的中割舍自己的“主体”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许是对名目众多的考试辅导不陌生。露骨地说,生产它们的人,无非是抓住了学生和家长们期盼“考试秘笈”、“成功之路”的心理,像高考模板作文、大学必备证书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青年人担忧自己落后于群体,担忧自己在通往目的的路上有半点差池。
 
想象一下,那一条条通往目的的路上,有多少身影极其相似,因为前人开掘出便捷的手段,因为这些经验被整理为通往成功的黄金法则,所以后人也一个个按部就班地遵循,时间的刀刃割去一束束稻谷,也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
 
问自己:“这当中,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的驱动,有多少是你自然而然就会做的?有多少是你为达目的而不得不做的?”在中国,一位热爱阅读的青年人,如果他想成为一级城市的大学教师,他就必须花费时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必须读研读硕甚至读博,错了一步,目的都可能失之东流。他需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和论文,时间是被取舍的,越多投入于考试和论文的时间,与之无关的事情,就可能不得不让步。
 
如果想要世俗的成功,就要采取世俗的手段,而一个纯粹的自己是在与世俗的交媾中割舍的。很难有保持纯粹的人,因为常人往往难以抗拒世俗的诱惑与施压。或者我们自己走入世俗,或者世俗来吞没我们。像刘伶这样光着身子手舞足蹈的人,就要承受不被理解的眼光。一个纯粹的人不需要世俗理解,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或者说,是他无意识的造就。我喜欢顾城的一段话,便以它做结尾:
 
“自然从来没有创造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我就是我,我寻找“我”,全部的错误就在于寻找。”
 
编辑: 宗城
wethinker2014@163.com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