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image/ng.d.cn) 

如何跨越学霸与学渣之间的鸿沟?

李汶龙

有人说,学霸与学渣不是一类人。这句话可对可错。至少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二者之间隔着一条不可忽视的知识鸿沟。根据二八定律,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这一定律也同样适用于知识领域,即世界上只有两成人是学霸,剩下都是学渣。

知沟理论是二八定律的延伸。所谓“知沟”,是指知识的鸿沟与差距 (knowledge gap)。也不知为何翻译过来会省却一字,让人浮想联翩,却不能通过概念辨明意思。1970年,一位传播学教授Phillip J. Tichenor和两位社会学家George A. Donohue、Clarice N. Olien首次提出了所谓的知识鸿沟理论。从静态看,如果知识总量是一定的,那么在二八定律的作用下,知识在社会中的分配是不平均的。而如果动态看,我们会发现,那20%的人获取、理解、吸收知识的速率要比剩下80%的人快很多。随着大众媒介在传播知识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种趋势将进而加剧。这意味着,学霸和学渣的差异会逐渐增大,二者之间会形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鸿沟,差距因此形成。

知识的增长也反映了对知识的偏好。显然,对知识有强烈欲望的人才会选择扎身书本之中,即便这一过程不一定会带来愉悦的感受,甚至苦痛和折磨会成为主基调。这种体验吓退了很多人。与其“自我折磨”,不如选择一些知识含量低的轻松生活方式。而且,禀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这倒是给自我怀疑者提供了退缩的理由。“我不适合,只好让适合的人去”,于是大量的人都会认为别人比自己合适。

这种倾向决定的并不仅仅是消耗时间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人的命运和社会等级。知识和财富这两个二八现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这里并不是在说,知识多的人肯定都是上流人士,因为暴发户也能经常出入奢华场所。但是,上流人士对知识的亲和度更高,他们的行为与知识的关联性也会更加明显。就这一点,看一看经济舱和头等舱中的人如何使用时间就一目了然。

如今,电视、互联网,以及以前的广播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并且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但实践证明,媒介的普及并不会促进人们增长知识,反而导致人们选择一种远离知识的“娱乐至上”式生活。拉斯菲尔德的实验证明,“广播能够增长知识”的论断是错误的,与此相反,因为广播的出现,人们开始越来越排斥生硬的知识,而愿意选择一些轻松的内容。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一倾向更加明显。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电脑无异于游戏机。即便是成年人,家中的电脑也主要扮演着消遣的工具。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人能够抵制住游戏等娱乐的诱惑,从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媒介的价值。很多人愿意将其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天赋,认为学霸具有独特的优质基因,其实不然。真正在起作用的是教育。Star和Hughs等人的研究证实,对于一些教育性质的内容,往往在高学历者中传播效果更好,他们也会相较低学历的人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因此,不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有独特的偏好,不爱知识并不是没有优质基因。学霸与学渣之间的鸿沟之所以难以跨越,是因为没有看清兴趣、偏好、知识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学习需要培养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无法学习,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死循环。但对于个人而言,尤其是志向未泯的“学渣”,知识鸿沟的跨越不能只靠“三分钟热度”的兴趣培养,还是应反思自己的生活与知识如何建立联系,系统而整体地去考虑,并最终选择一个与知识相关联的生活方式。一旦成功,所有的“不可能”都将转化为困难,所有借口都将成为浮云。

此前很多人都有知识太多无从下手的困惑,而以我的亲身经历,我给出的建议是:当你真正上手了,就会发现,随着了解知识的范围逐渐扩大,之前这个问题就已经不再是问题。 

★本文经作者授权由微思客推送,首发于“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如需转载,请附上本说明,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李汶龙,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传播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微思客 WeThinker 莫惜墨板块编辑。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