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独立性与傲慢
林蔚然
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以及外国学者的傲慢与自大,来源于一个神圣的词汇——独立性。独立,中立,客观,类似于一个通行证, 任何一个人或者组织只要掌握了他们,就仿佛有了免死金牌以及傲视天下的资本。
可讽刺的是,安然事件出来以后,仿佛审计所的独立黄马褂被扒了下来,就像科菲在《看门人机制》中娓娓道来的一样,利益渗透其实对于所谓的独立审计所无处不在。就像金融危机后《监守自盗》几乎把美国学术界金融监管界知名的人士扒了一边,真正践行了美国新闻媒体界一向“扒粪者”的美名,人们才发现利益集团的存在是这样地普遍与正常,而自诩中立客观的学术大咖不过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是食人间烟火的。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这些所谓明显的利益渗透与倾斜,而在于学者内心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观点偏向性。正如行为心理学指出的,我们相信的都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而学者所说的,往往与其生存环境与生活经验有着莫大的关系,即便他们有实证研究。
凯恩斯出生财政部长,他的父亲也有从政经验,当然倾向于用国家管理经济;哈耶克童年的时候饱受奥地利通货膨胀之苦,自然对通货膨胀恨得牙根痒痒,也就不怪乎提出剥夺国家货币定制权这种近乎于不可理喻的理论建议了。
杨小凯文革事情因为大字报入狱,怎么会不恨毛泽东和他的经济政策,进而对于计划经济产生甚至经济管理产生根深蒂固的仇视与反感;林毅夫生根发芽于大陆,名望地位学识无一不是大陆给的,又怎么会去反政府?所谓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的争议也可以说源于此。
所以,往往看似客观中立经历过大量论证检验的理论,却普遍存在着学者的自由心证,他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王国里面的统治者,却被现实不断的把控与操作。
怎么样,有没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我没有资格也无意去拆解学者的权威性,只是反感学者对于自己权威性的极端自信与无畏,甚至间或性地否认了真理是相对的这样一个观点。
毕竟,学术研究仅仅是认知这个世界的出口之一,更何况实践经验所带来的知识积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会更加感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术已经被高度职业化与流程化的今天,学术工作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流水线式的操作罢了,除去诸如施莱弗、阿西莫格鲁等学术大牛,做理论研究等人根本就谈不上在智商上能够碾压大众。可笑的就在于,上古时代的先哲留下的“学术是智慧者的自留地”的印象,却对于今天学者的自大与傲慢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
索维尔在其《知识分子与社会》中嗤笑学者只将自己垄断的书本上的知识看做知识,却将现实中的经验积累看做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进而得出了诸多让这个世界的贩夫走卒嗤之以鼻的可笑结论。他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却没有看到这种自大背后最可怕的是那种唯我独尊的理念,摆脱不去的万般皆下品的思想陈迹,坚信自己的观点没有错,可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至少相较于“非学术”类的观点绝对正确,相较于生活经验的判断更为“科学有理“,那就是一种无知嘴脸下的自大了。
我尊重所有的在这个世界,尤其是在学术环境恶劣的国度还能坚持做学术的人们,可我却无法赞同他们对于世俗社会的鄙薄。
★本文经微思客授权推送于微思客财新博客,“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 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林蔚然,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