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纽约,让我自信与自省

石雯

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的树枝光秃秃的,天色阴郁,风打在行人的身上,看着都冷。不禁回想起去年此时,初到纽约,各种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加之残酷的天气,整个人都处于一种低气压的忧郁状态。而今年,短短两周的圣诞假期,说走就走的去了波多黎各,2014年的最后一天还安排了一门资格证考试,现在又在备课、修改论文、准备下一门考试,完全顾不上自怨自艾、天马行空的思考人生和未来,只想着做好眼前的事情。这大概是纽约留学生活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了。

说到留学,我总是会回想自己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何要留学?又为何要选择美国?又为何要选择纽约?在这边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不免会谈到这个话题。我的回答总是让人瞠目:我来留学之前并不曾向往美国的生活,也不曾觉得留学是一件多么高洋上的事情,即便是GRE、托福成绩都已经在手的时候,还曾转念考虑过再赴日本留学,因为之前一年在日交换留学的经历,着实给我的生活和心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总而言之,来美国、来纽约,多少带了一点“别人都说这里好”的随波逐流,但更重要的是想要推动自己去了解一下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你都没吃过螃蟹,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钟爱那个味道呢?

带着想要尝试新鲜事物、改变自己的心情,我踏上了留学美国之路。在这里,我接受美国的高等教育,学习这个体系是如何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而Teachers College的理论加实践的培养模式,不仅把我的生活填充的满满当当,也一直在push我拓展自己能力的极限。

这一年多来最大的改变,当属自信。从起初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就先退缩,想“我怎么可能做到”,到现在努力抛弃无端的焦虑,想着“やればやるじゃん”(只要做应该就可以了)。我的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听起来不是什么需要多么高智商和渊博知识的行业,但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首先,作为一个没有在美国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亚洲人,适应这里没有固定教材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中心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及花花绿绿的教室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别人热化朝天的讨论一个教学法的时候,自己还在头脑中解析每个单词、联想这个教学法的意思,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第一年里,我差不多每天都在纠结要不要转换专业方向,从取得纽约州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方向,转换到只拿一个硕士学位,而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方向。为此把我们专业的每一个教授的骚扰了一遍,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她们一致地劝我先冷静观望,不要急于下结论。都还没有尝试,怎么就开始担心自己做不到呢?于是,我就带着面对新事物的小兴奋和小焦虑,走进了美国的小学教室。从起初的教室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到和我的同学们一起教一个课后班(after school program),再到刚刚结束的第一个教学实习(student teaching),我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一点点成长,和自己的感情一点点加深,那种成就感真的是其他事情所无法替代的。而仔细想来,我内心深处又是无比感激我的学生们,与其说我在教授他们知识,不如说他们的陪伴一点点教会了我要怎么做一个老师,也给了我面对一群和自己有着完全不同成长经历的学生所需要的自信。马上就要开始第二个教学实习了,由于学生年级高了,课程难度增加,教之前有很多词汇、术语和概念的解释方式都要自己先学一遍。不过如今,面对挑战我已经不再只顾晃晃无措,而是尽力为之。

这一年多来,在专业课上也受到了无数的鼓舞。美国的老师们并不吝啬褒奖的言辞和赞许的表情, awesome, terrific, great job这类词都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有些时候我甚至会质疑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自己真的做的那么好吗?可是当听到美国同学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纷纷讨论发表意见的时候,当老师褒奖自己论文中的观点颇有见地的时候,当自己的作业被全班传阅的时候,内心还是很激动的。在TC的课堂上拿A远比我在国内大学课堂上得“优”容易的多,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我和其他同学比是否更优秀,而在于我是否有自己的观点,是否在课堂中成长。这些感受,对于转变我教学的心态也有很大影响:不吝惜褒奖,帮学生建立自信,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之处而非横向比较,这些听起来熟悉的描述,真的做起来却有着巨大的魔力。

其次,体验美国的小学教育,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看到了国内语文教育的不足之处。美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但是每个教室都有成百上千本书供老师教学之用和学生自由阅读。而每天的独立阅读(Independent Reading),都是学生们最享受的时光。不论是坐在椅子上,趴在地毯上,亦或是倚在角落里,每个学生都是沉浸在文字所营造出的世界里,那种沉静而踏实的氛围让我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我开始思考国内的语文教育,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每一个小孩都喜爱阅读。我恶补儿童文学,认真观察这边的老师如何以一本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给国内的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母语教学。当然,我的这些“梦想”尚且还停留在我的头脑中,要想引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我还要首先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实自己,变得更加坚定和强大才行。

最后,面对文化语言背景多样的学生们,自己的心胸和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在信息时代,即便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也是有可能获得多元视角、培养开阔心态的。但是纸上谈兵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我的学生中有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也有新近移民,有白人小孩,也有中南美的移民族裔。有些孩子家境优越,父母会讲三四种语言;也有的孩子接受教育部的免费午餐,还在母语和英语之间挣扎。这样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是我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美国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纽约是这个大熔炉的一个缩影。但是,这隔离和歧视在这片土地上仍然存在。美国并非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充满了希望和积极向上,少数族裔的权利和境遇有时甚至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比如我每天乘坐的地铁D线,随着列车的运行,可以看得到乘客肤色的明显变化,uptown是黝黑的,midtown是混杂的,downtown是黄肤色的。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渐渐切身感受到了不同种族人所散发的气息,也逐渐适应了处身于各种不同气息之中,保持自我,也尊重他人。

纽约的留学未曾改变我、也不会改变我的,要数我对母语的执着和一个亚洲人的胃。

对母语的执着像是刻在我的骨子里,也许是由于大学四年历史系的熏陶,也许是文艺小青年的内心情节,也许是离开家越远越害怕忘记自己来自何处。记得13年临行前,父亲对我说:到了美国,别急于要变得像个美国人。那儿不缺美国人,做好自己就行了。“那儿不缺美国人”这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徘徊,在纽约的一年多耳闻目睹了一些移民想要融入美国社会的迫切,听着黑头发黑眼睛的小孩子用英文回应父母的中文,总会在我心中激起一丝感伤。语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让我有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依靠。我庆幸中文在我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一席之地,也尝试着把包含着我对另一段留学生活的美好回忆的日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纽约的生活是过去二十多年的延长线,之前的种种经历,一个都不想丢失,就好像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都在身边,陪伴着自己继续走下去。

临行前,父亲还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肚子最爱国”。的确,美国的吃食永远是我和国内小伙伴们吐槽的重点。作为非肉食动物的我,牛排汉堡披萨什么的着实是太为难我了。对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来说,便宜的中餐虽然不是那么个味儿,但也总还是适应自己的胃。忙起来没有时间自己做饭的时候,总是会怀念大学里的食堂,妈妈包的饺子是超市里的速冻水饺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味道,一杯铁观音的清香总是比咖啡更让我心旷神怡。

曾经为了改变而开始这段留学生活,现在,我既为自己的改变而欣喜,也为那些不曾改变的事情而欣慰。留学激发了我身上一些未被开发的特质,也让我认识到了那些不曾改变的立身之本。

2015年对我来说将会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几个月后即将毕业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是留美工作还是回国就业,是继续在现如今的领域奋斗还是稍稍转变职业方向,诸多不确定让这一年变得更加令人期待。每走一步都会更加挑战,这一年多来逐渐意识到,没有“过了这道坎儿就好了”这么一回事儿,只要在进步,就总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一点点把我推上更高的平台。

★本文为微思客主题策划“留学改变了我”系列文章之一,由微思客首发。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石雯,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ilingual/Bicultural Childhood Education专业学生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