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4:微思客年度好书榜

微思客

【编者按】  每到年终,爱书人都会总结并分享这一年里自己读过的好书。在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微思客志愿团队重磅推出“2014年度好书榜”。我们邀请到了华人社群中各领域的学者,他们有的早已为大家所知,有的则是学界新锐。希望这份好书榜,能给大家启发。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接受我们邀请并且给予点评的各位老师。大家对微思客的支持,让我们感动,并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1. (美)布鲁斯·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独裁者手册:为什么坏行为几乎总是好政治》,骆伟阳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推荐人: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剑走偏锋的政治学著作,在概念框架上舍弃了民主/专制的正统分类模式,而是从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制胜联盟这一全新的分析框架切入政治现实,古今案例信手拈来,文笔辛辣幽默,知古鉴今如老吏断案,让人击节赞叹。本书的初读体验极易将之归入低级趣味的阴谋论著作,但深入阅读却会发现它其实是本异常严峻的政治现实主义巨著,它的确不关注善治、普遍意志、公共利益这些规范性概念,而是把眼光放在制胜联盟、给钱好办事等等难登大雅之堂的政治“潜规则”,但是作者绝非“自鸣得意的政治现实主义者”,恰恰相反,在政治现实主义的论述技艺背后隐藏的却是为民主之正当性一辩的规范性理想。


2.(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
刘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推荐理由:
为什么今天我们所见的世界,在政治上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起源何在?就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福山引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跨越学科的“追踪”:从生物学的成果到各大洲地理风貌的不同,从部落文明的特点到宗教的政治影响,从历史发展的经济基础到各个社会不同群体的博弈纵横,福山试图把近年来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展整合到一个问题框架中来,在一团乱麻中找到政治发展的脉络。


3. Bruce Ackerman, We the People: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 Harvard 2014

推荐人:
田雷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推荐理由:
年终盘点,惊觉并警觉自己读新书不多,在有限的阅读范围内,也只有举贤不避“亲”了。阿克曼自19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我们人民》多卷本的写作之后,先后在1990年和1998年推出了《我们人民》系列的前两卷《我们人民:奠基》和《我们人民:转型》,终于在美国《民权法案》诞生五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第三卷《我们人民:民权革命》。在这个时机,第三卷推出,阿克曼所要提出的问题仍是美国人应当如何看待美国二十世纪的宪法实践:从进步主义时代改革、罗斯福新政、民权革命、沃伦法院、“伟大社会“计划,这一系列政治斗争所出现的结果,究竟在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宪法史内应当如何书写?为之,保守派的答案往往是厚古薄今的,认为整个二十世纪的政治发展都是对建国者原初宪法的背弃,而在阿克曼一以贯之的视野内,二十世纪一系列政治变革留下的是一座座应当铭记恪守的宪法丰碑。阿克曼在第三卷内选择以“民权革命”来切入美国当代政治的争议,并将这本书献给他在耶鲁法学院的老同事欧文·费斯,实在是为他们青春岁月所经历的政治斗争“做传”,这是他们那一代宪法学者的”致青春“。


4. Edward O. Wilson,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Hardcover
推荐人:
王凌皞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师)
推荐理由:
自从道金斯出版《自私的基因》以来,科学和人文从此分道扬镳:如果我们每个人所过的人生最后不过是由自私基因驱动,那么在根本上说,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又或许,事情没有那么糟糕?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给出了一个不那么悲观的答案,这个答案碰巧还来自一位世界级的生物学家Edward O. Wilson。他自称自然主义者,但同时又满怀激情地为人文价值辩护,他说“不存在一个命定了的目的让我们去实现,也没有一个伟大的力量要我们去回应,我们只依靠自己。源于自我理解的智慧,而不是虔诚,才能拯救我们自己。”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书籍,Wilson运用的生物学知识都是科普级的,就像道金斯一样,但这两位作者的不同在于Wilson的视野更宏大,对问题的把握更富有深度和想象力。在八十多岁高龄,Wilson完美地展现了人文和科学知识大融合(也是他15年前另一本书的主题)的可能。


5.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北大出版社2014。
推荐人:
田雷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推荐理由:
2014年岁末,我们又迎来了王希教授《原则与妥协》的增订版也即第三版。对于国内的美国宪法研究者乃至更广泛的爱好读者而言,王希教授的《原则与妥协》并不是一本新书,自2000年首版、2005年修订版出版以来,该书推动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学者投身或转向至美国宪法史的研究,与此同时,该书所提出的分析美国宪法史的概念框架,也成功地影响到美国宪法研究的这一代学人,一定程度上设定了这十多年来的研究议程,所覆盖的读者范围,不仅包括历史学内作为国别史之一类的美国史研究者,也包括法学院内的宪法学者、政治学内的比较政治研究者、关注政法议题的一般读者和公共知识界。不夸张地说,王希教授的《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宪法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性的作品。我在书商海报上看到的”此次经典归来,续写美国宪法的新故事。全新添加20万字,内容直至当下“,也实在是恰如其分。对于年轻的美国宪法研究者来说,这样一本书的适时出现,是一种学术幸运,因为即便有一天,我们所进行的的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宪法史研究超越了”原则与妥协“,那也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站立在它所提供的平台之上。


6. 《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 李敦白口述历史》,李敦白口述,徐秀丽 撰写,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
推荐人:
郭世佑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推荐理由:
一位记忆惊人而又不以突出自己为目的的洋党员,一位两度身陷中共牢狱的九旬长者,其重要阅历与直观感受,经过严谨而朴实的资深学者兼编辑家的考释把关而问世,虽然在途经出版审查时,被迫有所删节,仍不难引领读者走进那些风云变幻的时空,感受历史的曲折与人类的苦难。即便是尘封已久的党史档案可以自信地开放,也未必记录过那些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细节。


7. Mark Greengrass, Christendom Destroyed: Europe 1517-1648, London: Allen Lane, 2014.
推荐人:
付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推荐理由:
《土崩瓦解的基督教世界:1517-1648年的欧洲》出版于2014年,系企鹅欧洲史丛书的一种,作者乃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资深宗教改革史专家马克·格林格拉斯。这位史家以其法国宗教改革史的精深研究著称于学界,我也是借由阅读他的相关著述进而了解他的史学思想的。这本2014年的新书甫出版,便在坊间颇受好评,不只是学界内部给予高度评价,连《经济学人》这一很受欢迎的高知刊物也赠与5颗星的评价。抑有进者,在网络世界拥有广泛用户的goodreads,也不乏书虫打出4颗星的好评。

是书厚达722页,乃作者三十几年教学研究的全盘呈现。作者巧用心思,藉书名之设计传达了他的核心思想: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投影,同时也是一个思维建构下的实体——欧洲,最终代替了成型于中世纪盛期的历史建构——基督教世界。非特如此,作者并不认同自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霍布斯鲍姆以还,一批学者逐渐达成的共识:欧洲在17世纪中期经历了总危机(generalcrisis)。格林格拉斯认为,普遍性危机实则乃是大范围的革命,意味着欧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历史并非如此,17世纪的欧洲并未在根本结构上发生丕变。他坚信,欧洲好比是一个“有机体”,在17世纪经历了犹如“痉挛”的阵痛;阵痛过后,又恢复了常态。那么,欧洲如何代替了基督教世界?阵痛又是如何发作、如何消失的?则有待读者自己的探险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是书虽则是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但架构谨严,知识点非常丰富,恐非“初阶读者”可以轻易驾驭。但如果喜欢欧洲历史的读者能够屏气凝神,一探究竟,一定会收获颇丰。这绝对是一本激发思维火花的年度扛鼎之作。

 

8.《公民社会基本观念》,上下册,林毓生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推荐人: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推荐理由: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观念卷」,讨论的题目包括萧高彦的「共和主义」,江宜桦的「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石元康的「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至于下卷是「历史卷」,包括沈松侨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金观涛的「革命、改良和反动」等合共二十篇文章。
 
其他作者还包括林毓生、钱永祥、谢世民、陈弱水等。简言之,这套书代表了中文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文章都写得深入浅出,是极好的公民教育读本。


9. 波里比阿著,《罗马帝国的崛起》,翁嘉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人:
阮炜(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研究所所长)

推荐理由:
本书是亲罗马的希腊文人波里比阿用希腊文写成,原本四十卷,全本传世至今的只有五卷,另十四卷只部分流传下来,其余二十一卷失传。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后人对罗马帝国崛起全貌的把握,对罗马人与迦太基人长期争霸战争的描述更可谓详尽细致。让今日中国读者惊讶的是,本书写作时间相当于中国西汉,但史实细节的铺陈之周全精细,完全可能使人以为出自现代人的手笔。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之精准,直到今天仍令人叹服。比如汉尼拔虽多次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极沉重地打击了罗马人,使他们感到亡国的危机,但他所依靠的主要是个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罗马指挥官的明显失误;汉尼拔的军队也主要由雇佣军和盟军组成,而罗马人方面不仅军队的主体由罗马人构成,而且数量上大大超过了迦太基人;所以从长远看,只可能是罗马人而非迦太基人胜出。

本书故事性、可读性极强,并不亚于《史记》。缺点是,社科文献的译本太过把它当作了不起的经典,出了一部砖头般的精装本,纸张太好,太大太沉,不适合作枕边读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企鹅版的英文本是简装本,重量只有中文版的三分之一,非常亲和,阅读效果不知比中文本好多少倍。


10. (美)赫希曼:《自我颠覆的倾向》,贾拥民译,商务印书馆
推荐人
左根永 (山东大学教师)
推荐理由:
《自我颠覆的倾向》,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自传。赫希曼在书中以亲身经历诠释自己的思想历程,使我们看到赫希曼不同常规的经济学思维和法国地理学派关联很大。赫希曼不用数学研究,并不是因为他不精于数学,而是因为他的逻辑推理远丰富于数学表达,并且推断力也很好,他的理论成功预言了柏林墙的倒下。


11. NivHoresh,Shanghai: Past and Present A Concise socio-economic history, 1842-2012, Sussex Academic Press
推荐人:
王晓阳 (牛津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博士生)
推荐理由:
上海自1843年11月开埠已经走过了171个年头。因此,此书可以看做Niv Horesh博士为重新崛起的这颗东方明珠送上的礼物。在这本书中,它全面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规划治理以及近代文化与产业的历史,贯穿上海近现代化的三个历史时期: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可贵的是,许多来自英国档案馆的一手和从未公开的材料和数据与读者见面,这肯定会备受相关学者的关注。此外,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部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描述上海历史的著作,为审视上海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总之,它将会有广泛的读者群。

本书的主体部分充满创新、亮点和精华。首先,它对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旨在弥补之前研究数据和证据的不足。其次,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资本市场的研究第一次出现在英语文献中。再次,探讨了上海自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之后改革的历史,包括一些新的重大事件,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此外,它还分析了上海特殊的空间嵌入,描绘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崛起的新的路径。在结语部分,它试图以经济史的新视角解释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差异。 

★本文经由微思客推送,首发于“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如需转载,请附上本说明,并附上本网页链接。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