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年轻人,请往大陆看
刘彪
(图:刘彪摄)
年前,国立政治大学(大陆称台湾政治大学)的婷应邀来到了北京,对于她来说,看到的一切是惊讶的。最初的目标是吃烤鸭和逛夜市,但是很快行程由吃转为了逛,对她来说,北京的感觉是过于现代化和富丽堂皇,而不管是故宫还是胡同,与其说是古朴,不如说是庄严。当然,作为“洗脑大队长”的当初去台湾学习法律时的党支部书记涵哥,更是以典型的山东人全包式埋单服务,让婷愈发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大陆和台湾早已开放自由行,而就原来而言,台湾人到大陆也是非常轻松的,但是大街小巷,除了留学生,在大陆是极少看到台湾年轻人来大陆的,他们成为了一个缺口。
不接触自然不会了解,台湾年轻人一年去日本旅游两次是非常常见的事,而一辈子不去大陆就更常见了,很多人眼里,大陆还是落后、专制而危险的。
犹记得当时在台湾学习台湾法,大街小巷的“7-11”,每一间虽不过20坪,但物品齐全。我便对接待的政大大学生说: “你们这种小便利店好方便。”他问道: “你们那里有这种超市吗?我们这可是24小时营业的。”言语之中尽是自豪。我只好微笑: “这类没有,有其他类的。”大概大陆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主的形式的才更该称为supermarket。就政策而言,小型便利店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避开不谈,想来便会后怕,台湾年轻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此便利,却偏偏遗漏了邻近的我们。
几十年前,出于政治考虑,两岸都是互相打压对方形象的,台湾也有博物馆陈列着照片写道: “我方军民一心,后方民众用小推车推着粮食支持,上下一心,小米加步枪面对装备精良的共军”,我才知道“小米加步枪”原来也是国际通用。
后来,早期移民的大陆客已经把台湾当作了真正的故乡,对于大陆的印象却停留在了那个荒芜混乱的时代,他们在言语之中把这种印象传给了下一代,其实台湾发展这么快,大陆又怎么会没点长进呢。
再后来,台湾向着自由和开放发展,私产观念盛行,每个人都可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世代相传,而不用像大陆人畏惧又期待着拆迁和政府征用。台湾人在这种完全符合斯密要求的“自由环境、法治、产权保证”中活得安逸又快乐,他们享受着私有制带来的富足,而大陆人依旧抱怨威权政治和政府的指手画脚,台湾人便会有我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错觉。像国内林毅夫等就提倡双轨制发展,批评休克疗法,民主和自由并非不好,只是另一种政府自我约束形式和生存状态也能令14亿中的大部分人满意,这个时代的多元方方面面,也并不排斥国家治理形式。
台湾党派自由,年轻人反而不谈政治,也不太关心哪个党派当政,只关心市长或者总统这个人能有何作为,所以台湾政局更像是小范围游戏。台湾网络通畅,来往自由,所以也没有人觉得在众多的国家中,了解中国是了不起的,不像我们到了台湾的第一件事情就埋头上网注册facebook,见人就问“你说统一好不好”,结果失了礼数。
跨越两岸的鸿沟除了台湾海峡,更重要的还是“素质论”,所以有陈升说“等你们上厕所会关门的时候,我再跟你谈统一”。这样的话语我只是难过,但并不生气,因为这种想法是很多台湾人的共识,这说明我们自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回遇到一个云游大陆的中年台商,直言来大陆只是为了赚钱,加上“忍受力”要比年轻人强。当我热情地问道:“这么多省份,分别有些什么印象?”他回答道:“你去非洲每个国家玩一圈,也不会觉得有些什么不同。”对此我是有些愤愤不平的,凯达格兰大道的大小也只够交给楼下广场舞大妈划分地盘,奈何回想起在台的生活,一句“谢谢”已经甩了我们几条街。或许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填平了管制的鸿沟,台商会更乐意过来投资开店,填平了素质这条鸿沟,才能成功吸引台客常“回娘家”。
这两年,茶叶蛋也好,电脑也罢,台湾人的不了解没有恶意和逃避。现在再说台湾是中国流浪的孩子也只被看作大陆的一厢情愿,更恰当的比喻我觉得是邻居,住在同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小区,有了挨得太近的优势,反而认识门口的保安,清洁的阿姨,才会有一天抬起头恍然大悟道:“哟,原来您就住我家隔壁啊! ”
★本文经作者授权由微思客独家推送,首发于“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刘彪。如需转载,请附上本说明,并附上本网页链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