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孙金昱|伦敦大学学院政治理论博士在读,一个努力与拖延症斗争的微思客编辑

敲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从伦敦一班早高峰人满为患的地铁上下车,转往另一班去往东郊、相对清闲的地铁。

车上的乘客集齐了各式着装和各样面孔,小心翼翼地给每一站新上车的乘客挪腾出位置,同时也尽可能地保持着和他人微小的距离。车厢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的,除了进站前后几声“对不起”和“谢谢”。

在伦敦,地铁是最能领略其多样性的场所之一,地铁也是最能领略其“不列颠”一面的场所之一。

多样的伦敦因为国航机上杂志《空中之翼》的一则旅游安全提示成为国人这几日关注的焦点。这则提示提到伦敦整体比较安全,但是游客要避开那些印巴裔和黑人聚居的地区。如果希望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更有效率的方式显然是告诉游客治安较差的地区名称,而非标记居民的族裔背景。伦敦犯罪地图一直属于公开信息,并不难查询。遗憾的是,作者不愿意多做一点功课,任由自己被刻板印象与偏见支配,草草将治安问题引向印巴裔和黑人居民。

(图片来自网络)
       一名乘机记者发现这则提示,拍照上传推特,继而引发大量媒体和网民的批评和不满,指这则提示“涉嫌歧视”。此事不仅给国航带来一次公关危机,也引起众多伦敦选区国会代表向中国驻英大使抗议,严重程度不言而喻。更尴尬的是,这座整体安全的国际城市的市长,正是一位成长于杂志所指社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

国航随后做出了解释并道歉,反应速度和道歉诚意值得肯定。然而,这并没有让此事到此为止,媒体和网民的对这则提示涉嫌歧视的认定和不满被指为无用、虚伪的“政治正确”。简单地归纳,很多人认为《空中之翼》不过是说出了一个事实,政治正确却在掩盖这些事实,惩罚说实话的人。

情景交换,当我们需要面对我们的“事实”

暂且不提《空中之翼》这篇文章在缺乏资料查证情况下,随意建立并不存在的治安水平与族群聚居之间关系,先来看看我们中国人面对关于自己的“事实”时作何反应。刚刚闭幕的奥运会上,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霍顿提及孙杨过去的禁药风波,数以十万计的中国网民涌向霍顿的社交账号进行评论、反击、甚至辱骂。无论民间和官方,愤怒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共青团中央微博在这场风波期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西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绝非一日之寒,此次侮辱孙杨也让他们固有的观念一览无余”。中国泳协向澳泳协发出抗议信要求道歉,称霍顿的言论是“恶意人身攻击”并“造成了伤害”,且损害了“中澳游泳的感情”,不是简单的个人层面的事件。这种言辞,是“一种缺乏素质和教养的表现”。新华社发表体育时评:“别打着反兴奋剂旗号掩盖没教养”,批霍顿以反兴奋剂之名,行歧视和挑衅之实。

其实,霍顿引发争议的言论非常简短,也没有升级到国家和民族层面,他所提及的孙杨禁药问题确实是纪录在案的事实,处罚决定也是中方自己作出,可以说,霍顿确实是说出了一个关于孙杨本人的事实,尽管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霍顿所说的事实忽略了“误服”“禁药名单突然更改”等其他事实,因此是带有偏见和引导性的部分事实。奥运时中国民众对歧视的敏感和严苛,可说是达到了“政治正确”的巅峰。

己所不欲,本该勿施于人。然而当下的中国,却普遍存在着一套落差巨大的双重标准。容不得与自己相关的半点负面评语,却恣意对其他少数群体评论、讽刺、侮辱、攻击,并美其名曰反“政治正确”。这些少数群体不仅仅包括外国人,更有同样生活在中国的本国公民。本该在言论自由原则保护下的学术、思想、宗教、艺术等表达自由还残破不堪,许多人当下最为在意的却是将言论自由作为挡箭牌捍卫攻击不同社会群体的自由。这种攻击,在他们的眼中却是捍卫事实的战斗,是将西方世界从政治正确泥淖中拉出的善举,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唯一良方。

安全提示,真的是在告诉游客关于伦敦安全的事实吗?

一些人认为,牵扯到种族歧视,完全是在小题大做。他们轻描淡写地说,文章只是在告诉游客,哪些地区不安全而已。可是,文章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居民的族裔背景来判断是否安全。

游客对于这条安全提示的直观反应,不是避免进入印巴裔和黑人居民聚居的地区,因为这些聚居区大多远离市中心也远离景点,对游客而言本来就没有吸引力。游客会做的事情,是额外提高对印巴裔和黑人的警惕,并形成他们容易犯罪、属于危险人群的印象,可能在今后再把这些“安全经验”传授给其他亲人朋友,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印巴裔和黑人居民容易犯罪的偏见就逐渐得到巩固,进而造成大众对这些群体普遍的负面印象,使他们背负污名。这就是歧视性言论运作的原理。

文章作者自己就是这种传播上的一环,身处流言和偏见的漩涡里,简单觉得印巴裔和黑人比较危险,而伦敦既然有印巴裔和黑人的聚居区,自然治安较乱,游客避免进入。

但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以伦敦印度裔居民为例,西北部哈罗区印度人口达到26%,是著名印裔社区,然而这一区在伦敦犯罪地图上,是少数几个犯罪率低于平均值的社区之一;其他印度裔居民较多社区,同样也不在治安高危区。

而犯罪率最高的地区,是威斯敏斯特,这一地区聚集了国会、西敏寺、白金汉宫、大本钟等众多地标建筑,白人人口60%以上,印巴裔和黑人居民加总勉强超过10%。显然,在这一地区,由于某一族裔聚居所以更危险的解释完全说不通,考虑到该区房价,无论哪一族裔的居民都毫无动机和必要对游客下手,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犯罪。

更有趣的是,另外两个犯罪率低于威斯敏斯特但是高于伦敦均值的区地处市中心,而伦敦的华人人口虽然整体呈现散居形态,但在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仍然偏高。这里的犯罪率高于均值,按照作者思路,难道也和华裔人口密度相关?

一个真心想给出安全建议的作者不会不知道景点和游客扎堆的威斯敏斯特区更危险。

《空中之翼》这篇文章,看似表述事实,其实是在基于错误的资料,甚至缺乏事实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归因。涉嫌歧视、引起广泛争议和愤怒的言论,无论针对的对象是谁,无论言论本身包含的信息是事实、虚构、部分事实还是不够客观有引导性的描述,它们的共性都在于,将一些负面特质和某一社会群体的身份特征相关联,打击面扩展到整个群体。就像“中国人什么都吃”一句中,将饮食习惯的古怪和缺乏怜悯与中国人这一身份特征相连一样,“印巴聚集区和黑人聚集区相对较乱”也是将治安混乱和犯罪与族裔身份相连。我们的身份特征很难抹去,这些特征既构成了我们的身份认同,也构成了我们的尊严的根基,因此,建立这种负面特质与身份特征的关联终会导向”对人不对事”,对特定社会群体造成避无可避的冒犯乃至伤害。

反政治正确者不断在打事实牌。但是事实拎不清的往往就是他们。造成不同地区间治安状况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和经济状况、区域警力布置、治安经费投入等等,任何一项都能够直接对治安产生影响,而居民的族裔背景与治安之间仅仅是偶然呈现出相关性。但是,对治安有着明确影响事实一再被忽略,而族裔背景却要一再被强调。

富裕地区的住宅区能够提供更好的安全设计和保卫服务,警力充足,犯罪既不容易得手,也容易被追究,治安自然相对更好。而这里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又是哪个依靠小偷小摸的为生的人可以负担的?

贫困地区的情况刚好相反,无论社区和居民都更加弱势,他们自身无力负担额外的安全保护措施,公共投入也不充足。犯罪在这里更容易得手也更容易逃脱。无论何种族裔背景,生活在这些贫困地区又无力负担搬迁的普通居民都是治安问题的受害者,而非制造者。

与偏见的逻辑恰恰相反,这种族裔背景与治安状况的相关性揭示的不是印巴裔和黑人居民更加危险和更容易犯罪,而是相比而言,少数族裔更容易不得不居住于治安较差的地区。他们需要帮助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当做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家在英国也有广泛业务、同时也广泛雇佣各个族裔员工的企业,国航当然有义务谨言慎行,这样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与对游客的善意毫无关联,这种对事实毫无诚意的随性,更不配用“事实”为理由来辩护。

尊重他人和其他文化是我们长期缺席的一课。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反歧视的教育,却接受了几乎为零的尊重他人和其他文化的教育。我们回味着民族历史里一次次被歧视、偏见、刻板印象伤害的锥心之痛,却不肯花费一点点精力去换位思考其他文化、群体中的人面对相同情景是不是也会感受相似。我们在自己选择抗议时,向他人展示我们也有脾气、我们不愿忍气吞声,却轻易忘记了,那些被我们言辞所冒犯伤害的人,也有脾气,也一样不愿意忍气吞声。我们的愤怒和伤痛都来得太轻易和廉价,满世界地去要求别人道歉;我们的同理心和尊重却来得太过艰难和吝啬,口无遮拦地给别人扣帽子下判断,还要将那些不去扣别人帽子、也不轻易判断他人的人指责为虚伪。我们认为西方节目中出现的滑稽华人形象是侮辱,却为将非洲人丑化成黑色河马的《兔漫》鼓掌;我们不能忍受“支那”,却随便使用“阿三”“阿叉”;我们可以对难民危机无动于衷,却可以指责欧洲收容难民入境是圣母婊,是自取灭亡。

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自己之外的非西方社会的公民或贫穷,或愚蠢,或懒惰,或邪恶,他们迟早搞坏这个世界;而西方社会则被“政治正确”绑架,不承认这些“事实”,因此也迟早要完。而他们自己,身处世界中心,聪明、勤劳、勇敢、善良并享受着经济高速成长的幸福生活,洞悉世事,参透人性,掌握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这样的自信可笑也可怕,因为如此心态距离法西斯也不过数步之遥。偏见和歧视,以及自我构想的人种等级已经深深嵌入头脑,以至于由着性子的信口雌黄都自然而然成了“事实”。没错,那些歧视、侮辱、迫害、屠杀其他社会群体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觉得他人的低劣与自己的高贵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一旦开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种分类就再难停下。金字塔尖的某一群体也许最为高贵,可是拿出其他更为细致的标准继续细分,塔尖上的群体也要分出一个贵贱高低。对于个体而言,除非成为金字塔尖的最后一人,否则,总有一款歧视适合你。

国航的公关危机是为自己补课。但愿它也为所有中国人补课。


        (本期编辑:Yento)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于微思客,如果需要,欢迎转载,请务必按下述要求进行: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并标明‍‍作者。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