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思客盘古客| 编者按:先后读了徐轶青与刘思达两位老师的文章,反省自己在法国短短的四年当中,对于知识的增长或许少了些。但是,即使法国留学已经离我非常遥远,在法国所学习到一些知识与经验影响我回国后的生活方式及工作选择,同时,我也从法国人身上学习到坚持质量与美学的重要,这也成为我后来的人生标准,这样的标准高了一点,但是,人是往高处爬,不是低处流。】

留学改变了我|法国教会我品味从生活中培养

法兰蔻

 
    1. 楔子: 何谓法国浪漫

从法国留学回来之后,当大家知道我是留法的,我会听到各种不同对于法国的刻板印象。首选的当然是法国人很浪漫。其次,法国人的独特魅力。但是却有很多人表达出他们认为法国人歧视外国人,也常因为这点受到无限的伤害,当她们知道我是留法的,一定要说出这个伤害。

「浪漫」,每个人对于这两个字都有各种不同的想象。我所知道的「法国巴黎浪漫」是经过精密计算,超过400年的经营所营造出来的浪漫,其建构者从弗朗西斯一世、路易十四一直到戴高乐时代,甚至戴高乐之后每位总统对于法国文化传承的坚持。这个坚持是经过精密计算,理性考虑所营造出来的具有数学,逻辑,美学的浪漫。参观过罗浮宫,凡尔赛宫的都可以观察到不仅是建筑物,甚至庭园设计,都是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完美的搭配各种不同的元素,所呈现出来具有美学的浪漫元素。巴黎的城市建设也是经过拿破仑时代全面修整才形成目前所建的巴黎样貌。至于台湾人所幻想的「混搭」若非经过长期间的美学素养训练,「混搭」可能成为「乱搭」而不自知。

很多到过法国的朋友都认为法国人拥有个人的独特魅力,法国人虽然不都是俊男美女,但是因个人特色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几乎无人可挡。法国对于人的教育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是追求自我的独特性。法国的女性最害怕的是不能在男士面前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文化素养不够无法对谈与对话。至于外在,对于法国女人而言,就是忠于自己,不忠于流行,这也是巴黎时尚永远引领风骚的重要因素,法国男男女女的基本穿着都是两三套材质上等服装,利用丝巾、饰品、领带与衬衫不断变化出新的风貌,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的一位法国男性朋友的服装最多的就是「衬衫」。若看过CoCo的电影,就知道,她如何凭其过人敏锐观察,为女性设计出体贴却别出心裁的服饰,诠释她眼中独到的女性美。

回到对于法国的刻板印象与亲身经历(被歧视..受伤…)完全是因为无法理解对方的文化而以自身的文化去思考他国的文化。例如,「入境随俗」这个耳孰能详的成语不就是说到了别国,必须以他国的礼仪来行事,就像当外国人来到台湾,对于他们的行为是否有同样的期望(姑且不论台湾人向来对于西方外国人过于热情的习惯)。我想出国之前,需要好好了解对方的文化,才可能玩的尽兴。简单讲,我会让这些心灵受到伤害的朋友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要先检讨自己。

2. 留学之路—凡事自己来

大学毕业,工作三年之后,我希望去看看世界,了解西方文化。毅然决然,先告知父母,让父母有个心理准备,同时自己开始存钱,来年辞掉工作,出国念书。

首站--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选择这里的原因是想在华人少的地方读语言学校。相较于有些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几乎都是找代办或者亲朋好友一起帮忙安置留学生活。我心里想自己要在国外独立生活,一切都靠自己,自己一个人买了单程机票,搭上飞机来到这里,一到机场想办法来到火车站,住进一家饭店,开始找房子,那时候才警觉到自己在台湾学的法文一点都不管用。很幸运地找到一间小而巧的房间,房东很和善。在我到法国BNP开户的时候,由于这里的东方人比较少,负责的小姐不愿意让我用护照开户,于是,我找房东想办法,终于开户成功。即使到了南法念书,找学校,找房子也都不求他人,一切自己来,这样养成的一个坏习惯就是太独立了。

第一年的法国生活--如鱼得水。

念语言学校的时候,加入短期话剧社,主要是要练习法语及胆识。当年的圣诞节,我们排了一出短剧表演,隔天我语言课堂老师非常惊讶,对我说: 「你的声音大到站在后排椅子都可以听见,发音也很清楚。」发音是经过话剧社同学校正,算是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可以听清楚。在话剧社的时候,老师也对我们进行肢体训练,我了解我心手不一的问题,直到前两年,我开始学习舞蹈想要修正这样的问题。

一年语言学校的时光很快过去,我开始思考选择系所的问题,在艺术考古史与民族学这两学科,选择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大学就读艺术考古所。选择艺术考古史的原因终于在2012年得到解答,只能说,终于理解自己为何在没有任何西方文化背景之下,选择这么古老的科系就读。

3. 法国城市之美如同法国女人般各具特色

德法兼备的史特拉斯堡

史特拉斯堡位于法国亚尔萨斯区,也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名作《最后一课》发生的地点。1870年德法战争,法国失利,法语老师在亚尔萨斯与洛林要交给德国前一天所上的法语课。当时的法语是法国上层阶级语言,在这个地方活用语依然是本地的亚尔萨斯语。那一天正是法国政府要将亚尔萨斯与洛林交给德国的前一天。

由于政治地缘的关系,在历史上,法国与德国多次占领与治理史特拉斯堡,也就是这样的境遇史特拉斯堡保有法国浪漫以及德国精确。何处可见呢?德国的精确节奏表现在行政体制与办事效率上,以我申请法国居留证的经验,在这里办理时间约7个工作天,当我搬到南部的普罗旺斯,则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后又为了国籍问题,我找了外事警察局去沟通协调,又延宕了两个月,才给我正确版本。

当年感受不深,但回国陆续接触与阅读资料之外,更了解史特拉斯堡人文主义的层面,拥有长期的高等教育的历史,结合法国和德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及在国际上所站有重要的位置,史特拉斯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样,驻有欧盟许多重要的机构,最重要的就是欧洲议会。我的朋友常笑我,当初没有继续在这里读书是错误的选择,但,人一旦选择了,路就不一样,南法依旧有南法的风光,我的人生道路依旧一路风光明媚,精彩万分。

史特拉斯堡是一座中型城市,从住所出发沿着河岸走20-30分钟可以到大学附属的语言学校。那年的冬天是历年来最冷的一年,零下15度,走在路上,冷冽与干燥的空气迎面而来,似乎就是另一种享受与体验。幸好法国室内都有暖气,只要快速进入室内,那又是另一种温度的体验。

若要说法国城市美的地方,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法国人知道怎么经营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的居家环境,很少请人来整理,因此,沿着河岸、街道散步的时候,可以欣赏每户人家怎么样布置与设计自己的庭院、阳台,各具各种不同的特色,凸显每家的特性与风格。

有人说过一座城市若有了河,可以增进城市的气质,史特拉斯堡中心被两条运河包围。最后汇聚到小法国区(le petit France)附近保留4座古塔中世纪廊桥(Ponts  Couverts),这里集合了美食,美景,是观光客必来造访之地,每到了夏天,桥上会放烟火,沿岸挤满了观赏的人,看着片刻的烟火消逝在黑暗中,一天才算是结束。

廊桥 (照片来源: 维基百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交通建设,有电车,有公交车,有脚踏车专用道,有行人专用道。一座城市对于居民的尊重程度,从它的脚踏车与行人专用道可以看得出来对于人的尊重。台湾的在位者通常以汽车当作是代步工具,自然而然只想到汽车阶层的人,完全忽略到行人的使用权,即使在台北市的UBIKE非常便利,往往看见的景象是行人与脚踏车族争行人道,双方都不痛快。在某种程度台湾在整体建设与公众思想还是很落后的,不禁想到德国总理梅克尔下班后与公众一起排队买菜的行为,这样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这么平民式的生活型态,那才是真正所谓「人」的生活。

 
电车 (照片来源: 维基百科)

平常,我们喜欢周末搭公交车去德国小城(kehl)逛逛街买东西,享受德国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有次,四位台湾女人一起走在小城(kehl)的路上,迎面而来,一位哭得不停的小男孩,等到他的目光与我们相看的时候,霎那间,他的哭声停止,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们,直到我们穿越过他,这时,哭声又响起……从这一小点就可以知道当时这座小镇的东方面孔是很好的,因此,小孩对于看见自己新奇的人事物时,会忘却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很有趣的小事情。

我在普罗旺斯,美好的三年

短短一年语言学校的日子,在收到普罗旺斯大学的入学许可证之后,我开始准备搬家,先到艾克斯(Aix-en-Provence)找房子,整理行李,找货运公司,搬到Mayle 爱恋的地方。或许是比得梅尔(Peter Mayle)的这一本书《山居岁月:我在普罗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吸引了我来到这里。来到这里,就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游历整个普罗旺斯省。

艾克斯(Aix-en-Provence)是画家保罗•塞尚的故乡。这里以喷泉闻名,艾克斯这个字的拉丁语就是aquae,就是「水」。在这座小城,布满着各式各样的喷泉,图中照片就是Cour Mirabeau的一座喷泉,这座喷泉上的石头都已经长了青苔,喷泉后方的大道两侧就是著名的咖啡街,夏天五六点的时候,则是艾克斯人出来喝杯餐前酒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咖啡店就是「Les Deux Garçon。1906年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写给儿子的信分享一次他与佐拉(Émile Zola)及其他艺术家与商人在这里喝一杯餐前酒,享受悠闲的时光。塞尚居住的小屋可以远眺圣维克多山(Saint Victoire),他也在此地画过几十幅《圣维克多山》的油画作品。法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存,让一百年以后的过客,走在他们的街道好似可以与18-19世纪的艺术家、文学家作个精神上、心灵层次的对谈。那个对谈或许在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随着时光的增长,这样的感受深印在心中,成为自己内心的一道道文化痕迹。
 
 

 

尼斯海岸戏水


 
摩洛哥赌城,巧遇皇家成员

在这里的三年时间,除了繁重的课业,还有假日的市场游、普罗旺斯省的艺术人文美食生活游,圣诞节与元旦的庆祝活动,中国传统过年的节庆,有年的法国大雪让我永生难忘。普罗旺斯省要下雪的机会难,某一年居然下起大雪,当我打开窗户看见片片雪花落下,急忙换了衣服,自己奔到附近的公园,玩起雪来。那一年的雪让我念念不忘。

南法大雪(作者摄影)

4. 博物馆:艺术文化宝库

到法国第二年选择学校与系所的时候,我最后选了艺术与考古所,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证是法国境内国立公立博物馆的通行证,只要拿出这张学生证来,爱去哪座博物馆都可以,也养成我去参观博物馆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没有在台湾养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法国,老师所教授的主题以及课本所读到的资料,几乎都可以在博物馆看到真实对象,可以慢慢欣赏。

我记得某个假期,我拉着在德国留学的朋友去博物馆看希腊时期艺术作品,当时,她非常不解我慢慢地看每个陶器外头所绘制的图案,终于在她几乎崩溃时,我手里的一件陶器,她眼睛一亮,兴致突然起来。原来,图案的内容十分精彩。(照片)


 
ZEUS & AIGINA(照片來源: http://www.theoi.com/)

每次放假的时候,我也会安排去某座城市,地毯式地把博物馆都看一遍。我记得有一堂课讲授法国弗朗西斯一世的城堡,后来,有机会去罗亚尔河的时候,按照所读的信息,一一研究与欣赏弗朗西斯一世所建造的一座一座城堡,那是一段非常难得的经验。研究所毕业回国,一有机会也跑到法国不同的城镇,逛逛每座博物馆,恶补法国艺术与文化精随。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验是去参观马赛非洲大洋洲美洲博物馆,展示这些区域的文化遗物,有次与法国朋友一起参观的时候,当我们打开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群人头骨穿着当地衣服,那些人头骨上头的头皮都是存在的,等于是风干的人头,我的朋友马上说:你自己慢慢参观,我先行离去。我大胆的进去参观,心中当然无数的鸡皮疙瘩,为了专业精神,我认真参观结束之后,发现到一件事情就是该馆的馆员都是坐在展厅外回廊,而非展厅内,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值勤模式。不过,那个常设展览的确让人很却步。我自己也看过很多起鸡皮疙瘩的展览,这样的展览,让我不禁思考人类学家、博物馆搜集文物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更理解不同时代与地区人们的生活样貌,但是,由于文化风俗差异过大,赤裸裸的展示可能会达到不可抹灭的印象,但是,也可能造成负面的博物馆参观经验。就博物馆角度来说,异文化策展人是站在一个在地文化与他者文化中间的媒介者,透过怎么样的展示方法,让在地文化可以欣赏,了解与理解他者文化,策展人的角色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观众要采取怎么样的开放态度,去了解他者文化在于观众的文化素养。

5. 实习: 中古世纪古迹修复与研究

如前言所说,大家对于法国的印象可能觉得法国很浪漫,但是,法国家长对于法国小孩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法国人认为18岁就要独立生活,因此,在学生时代,连同老师也会训练学生基础的生活习惯。例如,某年暑假实习课程,我跟着系主任与七八位同学来到法国中部一个小镇一座中古世纪的房子实习古迹修复。我们暂住在一户人家当中,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睡袋。

每天早上先到实习地点工作,快到中午,有两位同学负责采买食材,然后,煮给大家吃,每天可以使用的经费是20元人民币,要设法变出好吃的一餐。我记得有一次我做了面饼炒肉丝,赢得全部的同学的赞许,有些同学煮意大利面。那次的经验非常特殊,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系主任上课也是超级严格,我永远记得中古艺术史低空飞过的惨剧,但是老师的教学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法国老师对于生活教育还是学业教育都是一样严格,尤其是教授18世纪以前的老师们,严格程度都是出了名,每次我的成绩几乎是惨烈与低空飞过。

这样小小的生活经验或许可以打破很多人对于法国的刻板印象,我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小细节看起,反而是更准确的。

实习的地点

6. 市集:周末课外活动场所

今天看见澎湃发了一篇关于菜市场的文章,让我想起我这一生的菜市场经验。这篇文章用了威廉姆•怀特的一段话,If you want to seed a place with activity, put out food.但是,我觉得后面的那一句话更重要: Food attracts people who attract more people.

去菜市场买菜的习惯是从小跟着母亲到市场买菜养成的,初中起就学会要为整家人准备晚餐,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我几乎是家中掌厨者,当时的第一位品尝师是我的弟弟。每每看他嘴巴说不好吃,但是食物不断入口的对比,直觉有趣。到了法国也保有同样的习惯,每到一处,有机会,必先看市集、日市,挑选自己一周需要料理的食材。

当朋友知道我在法国读书时,第二个刻板印像是:法国生活费非常高。法国的生活费用,若是愿意自己采买,烹煮,其实生活费不算高,除非是天天去高级餐厅享用那就另当别论。有次,一位从德国来的朋友一看见法国早市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价格几乎比德国少了好几倍,同时食材也多样,开心至极,几乎想要把全部的食材都买回家。我就说: 同学,请不要把你们德国的坏习惯带到法国来。

去市场买菜的重点是认识各种不同蔬果的法语说法,同时训练与各种不同口音的人交涉,除了蔬果,我最喜欢去肉店,那里摆着各种不同的肉,等着你挑选,你可以告诉店家服务人员要买什么肉,他会帮你包装好之后,统一算钱。而且法国的肉类价格实在非常便宜,一块一人一餐份的羊肉或牛肉几乎都只有10元人民币。

其次去菜市场也是真正理解在地文化底蕴最重要的一环。在校园是与当地精英份子的学习与竞赛;在菜市场则是了解当地真实生活面貌的最佳时机。在法国,每到了周末的早市,除了观察商家叫卖的神情,与顾客的对谈内容与表情之外,也可以观察各种不同阶层的买客的神情,他们在这里都只有一个身分就是为自己或为家人备菜,其较劲与认真程度的表情值得人类学家好好观察,作研究。

我呢,买好每周的料理之后,就会到咖啡店喝一杯咖啡,享受片刻的光阴,观察市场的各种对话,行为与表情,这也是另一种人生享受。诸君知道为何法国人这么爱在任何时刻都在喝咖啡吗? 这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咖啡之意不在咖啡,而在人。

7. 餐厅:法国饮食文化的启蒙地

热爱烹饪的人也通常热爱品尝各种不同的美食。

第一年我在这座具有德法风味的史特拉斯堡,除了几家米其林等级的餐厅之外,几乎尝遍每家餐厅。在这里的饮食,有法国的细致,也有德国的份量。有次朋友来访,带她们去一家五百年历史之久的餐厅吃饭。我们每人只点一道菜,几乎就吃不完。例如前菜的白芦笋,在法国可能只有两三根,在这里是一盘满满的白芦笋。当我们看见主食的时候,还以为是给四人份的,原来只是一人份…幸好当时,都是单点,而不是点套餐。

史特拉斯堡Maison des Tanneurs 1572年开始(作者摄影)

史特拉斯堡的传统美食包含红酒鸡、传统白酒炖肉(羊肉,猪肉与牛肉、马铃薯、胡萝卜),酸菜腌肉香肠锅(三种香肠、法兰克福香肠、史特拉斯堡香肠),以及洋葱派、亚尔萨斯蛋糕(Kougelhopf),白奶酪蛋糕。火焰薄饼饼皮上摆了白干酪、蘑菇、洋葱、培根,最后洒上干酪丝,放入焰火上烘烤,仅需烤个几分钟即完成。这也是我平常爱吃的一道零食。

普罗旺斯这里的美食与史特拉斯堡差异甚多,而且那时候的课业繁重,似乎对于饮食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在马赛海岸吃过一家餐厅,一边吃的美味的烤牛肋排,一边享受海岸的风光;当然,还有最有名的马赛海鲜汤,鲜汤的美味也无法忘记;还有某次来到尼斯海岸边,错过吃饭的时间。等到我们到了餐厅点了海鲜盘的时候,厨师似乎把当天最后的量几乎都给了我们,端在我们面前的一座「海鲜山」引起旁边顾客的注目礼,最开心的就是我,只有「过瘾」两字可言。

每个人知道我去法国留学,最常会讲的一句话,也是另一个刻板印象就是法国人吃一餐,要花很多时间。其实,通常也只要在非常正式的宴会上是这样的模式,而且,法国吃饭时间长的重点在于谈话内容。法国人保持身材妙方就是吃得少。我记得有次去朋友家作客,我们的晚餐吃的比较丰盛,结果,她跟我说平常他们的晚餐几乎只喝汤,或者吃的极少,这就是她们可以保持很好身材的原因,不过,部分年轻的男男女女是靠着抽烟,维持身材。

8. 小结

相较于一些课业优秀的同学,在法国短短四年的光阴,在课业上没有卓越的表现。我自己也觉得不枉费四年的光阴在于我努力了解与领略法国文化,从市场、餐厅、博物馆、书籍,法国人等不同的面向去了解法国文化,这反而是这趟留学历程最大的收获。

原题为:留学改变了我|法国教会我品味从生活中培养

作者:法兰蔻

 ★本文由微思客首发,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法兰蔻。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