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物馆转型是王道

法兰蔻

博物馆从希腊时代开始,经历朝圣谬斯圣地、学者社群研究中心、奇珍异宝收藏柜、公众教育场所及夸耀国威宣传机构等不同角色转变,而这些转变都是博物馆为了适应该时与该地所产生一种社会产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博物馆这类十足西方感的机构才透过复制与移植来到东方。姑且不论这种复制现象,继续思考西方博物馆的转变,20世纪下半期以来,在民主浪潮之下,公众想法益发重要;全球化趋势带动博物馆全球分馆设置;博物馆成为文化观光场所;以及新科技对于博物馆的影响。博物馆人开始质疑传统博物馆存在价值,并反思博物馆使命与宗旨。本文将先讨论古根汉美术馆效应的优与缺及「新博物馆学」起源。

一、城市再生的催化剂:古根汉美术馆效应

1997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Museum Bilbao)开幕,迎来超过三倍的预计参观人次,成功地改造城市景观、重塑城市价值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称为「古根海姆效应」。法国卢浮宫与蓬皮杜中心及俄罗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纷纷效法,在世界各地设置分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成功,让学界纷纷探讨毕尔巴鄂如何从废弃的工业城,摇身一变成为欧洲新文化与观光中心?

毕尔巴鄂(Bilbao)所在的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于1980年得到半自治区身分后,专注于该区整建。为了挽回没落的经济及高失业率,不断改善该区整体硬件、教育、健康、公共运输系统等公共资源。1989年甚至成立智库组织「毕尔巴鄂更新协会」,广邀学界,商业、文化业与抗议团体,共同沟通协商,为毕尔巴鄂都市更新进行有效与长期规划;跨级与跨部会公营机构「毕尔巴鄂2000公司」则是负责执行机构,重点就是将废弃工业区更新整合于都市更新计划。

「亚班多尔班拿(Abandoibarra)」复合开发计划将该地打造成毕尔巴鄂新都心。巴斯克政府邀请欧洲知名建筑师重新规划该地的公共建筑新形象。建筑师成功地改善河川污染问题,将原本背向河川的城市翻转面向河川;同时,规划完善的大众运输系统,如地铁系统、大众运输系统、机场扩建计,与连接古根海姆步行桥;以及将该地废弃工厂区域改造成国际文化观光设施,如国际会议厅、音乐厅及毕尔巴鄂美术馆。巴斯克政府将此地发展成兼具观光,休闲,商务,住宅和环保功能多用途地区。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改造计划最重要一环。巴斯克政府抱着坚定毅力,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说服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此建造一座具有未来概念的美术馆。当初建设古根海姆的经费是一亿三千两百万欧元,开幕后的一年,巴斯克政府不仅拿回投资,并有盈余,再者透过美术馆激发毕尔巴鄂地区经济转型与城市再生力量,然而,这样的再生能力却非单单一座美术馆可以完成,而是必须要与其它基础建设完整联结。

古根海姆美术馆与「亚班多尔班拿(Abandoibarra)」复合开发计划(La arquitectura del objeto)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古根海姆前执行长克伦士(T.Krens)可以实现全球古根海姆联盟计划。古根海姆拥有品牌形象、丰富馆藏品、国际人脉与雄厚策展能力,克伦士重新思考博物馆本质与馆藏价值,以及总馆观众调查研究评估之后,美术馆经营策略是透过弹性灵活的企业经营模式,发展符合各个结盟对象需求的多元联盟方式,企图达到双赢策略。

1.国际分馆征募计划,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巴斯克政府支付古根海姆「品牌」的权利金及其他专业策展服务费用;自行负担新馆的各项费用,自负盈亏;分馆获得总馆一万件典藏品的展览权,但展览等相关费用自付;总馆所规划特展,优先提供给分馆展览。分馆所得到的利益就是总馆的典藏品展览权利,古根海姆品牌等。总馆则是借着分馆所支付加盟权利金开拓财源,并透过巡回展经费分摊来降低成本,同时增加馆藏国际曝光机会。

2.对等互利的「柏林」分馆,是古根海姆与拥有五万件藏品的德意志银行共同合作,共享财经管理、艺术策展上的网络资源及专才,以及典藏品共购模式,两方各拥有作品百分之五十的所有权。另外与的俄罗斯圣彼德堡冬宫博物馆合作的模式则是透过双方的馆藏与特展,赚取利益,纯然是商业模式营销文化。(蔡昭仪2005)

而克伦士商业经营模式也面临严厉批判,以最成功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为例,值得讨论议题包含:

1.就博物馆的角色而言,引起注目的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物本身,而非博物馆专业部分(馆藏内容,特展能力,教育功能等等),甚至展览空间难以运用。

2.毕尔巴鄂都市更新成功的案例,并不仅仅只靠古根海姆分馆这座金鸡母,而是该政府规划完整城市基础建设(大众捷运系统)及观光所需要必备条件(如旅馆、餐厅、音乐厅、国际会议厅、文化设施相关设施及人力资源)。古根海姆分馆失败的案例如拉斯维加斯的分馆与美国Soho分馆相继关闭。

3.古根海姆这种全球经销商的模式,强调美国菁英文化的移植,压抑在地文化的发展,正如对于古根海姆的批判者所言的古根海姆麦当劳化(McGuggenheim)是否真正符合当地的需求,还是只要有观光产值就好,在地文化不重要。(吴金桃 2003)这样的概念似乎与重视在地文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4.2002年纽约时报评论人麦克金柏曼(M.Kimmelman)撰文提醒公众重新思考博物馆过度重商业轻艺术文化的问题。或许建造不朽新博物馆与取得经营经费,易;展现艺术品最亮眼的美学价值给公众,难。艺术价值在于可以链接到公众的生命经验,提供公众沉思与思考的空间,这是克伦士发展经营略当中,舍弃艺术精神价值问题,仅从市场营销着手。

5.毕尔巴鄂外在的工业文化形象过强,而文化建设新面貌无法与市民生活真正地发生联结,许多毕尔巴鄂市民并未真正参观过该馆。因此,一座美术馆的成立必须考虑到该地居民的需求及文化特质,这样的思考也就是1989年 Peter Vergo 所提出的「新博物馆学」的概念。

二、转型是王道: 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者Hudson在1971年提出博物馆社会角色必须改变,认为博物馆与当时社会脉脱轨、菁英主义、老旧的及浪费公帑。传统博物馆是一种由菁英去教化公众的文化权威形象,馆藏品也是由菁英份子决定哪些藏品值得收藏,而公众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则无价值性。这样的思维模式在1980年代被打破,博物馆人认为博物馆应该不仅仅是典藏与研究,技术与方法而以,而是必须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使命与宗旨,也就是关于哲学思辩与理论层面。

「新博物馆学」强调博物馆的政治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对话;鼓励新的沟通模式与表达的新方法,而不再于以典藏为主的博物馆发展模式;简言之就是从博物馆功能转移到注重博物馆哲学与理论思辩:在保存方面,重新思考博物馆的角色;在展览方面,重新检讨文物知识体系传递模式;在研究方面,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本质与使命、目的。因此,「新博物馆学」可以说是博物馆内部价值、意涵、管理、诠释及本真性上,重新检讨与转变,包含重新分配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的权力结构。

「新博物馆学」也重新定义博物馆与公众及社区的关系:博物馆经营者不再高高在上,他必须聆听各种不同利益团体的声音及需求,扮演更主动的角色了解参观者需求,例如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演化厅就是根据观众研究调查结果,修正其展示模式,以更符合观众需求。「新博物馆学」强调博物馆的包容性及社会责任,并克服各种不同歧视及社会不公,在柏林欧洲博物馆接纳不同国籍的馆员,聆听来自各国馆员的不同意见,激荡出更多元性的展览内容与形式。简言之,博物馆发展必须反映社会事实,符合社会需求,合乎公众期望及促进社会发展。

生态博物馆及社区博物馆带动新博物馆学的反思。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实验性运动,特别强调博物馆不是象牙塔,博物馆为社会公器,为社会福祉服务。而社区博物馆则是反对过度个人化,追求群体利益,期望社区所有人主动参与。社区博物馆则是区主义结合本主化,在地化,去中心化、后现代与公民参与。在这样的思潮,博物馆政策是从个体到社区,从从个人规训到社区治理。透过这两种不同的思潮,博物馆的转型从提升个体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与美学知识,转变成社区治理。因此,这些概念并不是凭空崛起,而是在社会脉络下产生的。

若是用简单的图表(如下图)来呈现博物馆、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社区与博物馆重迭之处就是社区博物馆。博物馆与社区、环境重迭之处就是生态博物馆,这类的博物馆不需要围墙,结合社区与环境,满足人们的整体需求。

 

P. Davis, 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place, Newcastle, Newcastle Univ. Press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s)

生态博物馆最早的概念来自于19世纪末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堪森(Skansen)户外博物馆。当时哈左勒斯(Hazelius)创馆的想法来自于「利用过去来唤醒瑞典人的国家意识,在快速的工业与社会变迁中,建立文化平衡」。哈左勒斯认为菁英文化已经有很多人研究,他开始注意其他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农人与农村生活。他到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研究农人生活模式,从住屋,家庭用具,服饰、信仰到习俗与娱乐,并搜集相关用品与研究,最后,设置户外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斯堪森(Skansen)户外博物馆正門(维基百科 )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首任主席希维瓦 (Rivière) 创立生态博物馆样貌,即是采纳北欧户外博物馆概念。他与继位者瓦寅( Hugues de Varine)共同倡导与传播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的内涵,根据法国学者穆尔(Maure)的解释,或许可以说明从瑞典的户外博物馆到法国的生态博物馆的转变。他说「生态博物馆在法国以两个概念提出,一种是园区式的生态博物馆,一种是社区式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注重社区的集体发展 (collective development),而这个发展是由居民自主 (local people’s autonomy )去完成。若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要建构地方认同,了解地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目的不仅仅是怀旧,而是要联结过去与现代,对地区未来的愿景。其次是对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重视,这类博物馆不是搜集珍奇物,而是透过日常生活用品来了解社区的变化。

案例分析:铁桥谷博物馆(Ironbridge Gorge Museum)

世界上第一座铁桥(维基百科 )

铁桥谷博物馆(群)是英国世界遗产中最早登录工业遗产地点,完整呈现18世纪工业发展的历史、技术、人文及自然景观。

1709年铁桥谷北端的柯尔布鲁克得尔村(Coalbrookdale)的达比铁业公司(Abraham Darby Company)开发出以焦炭炼铁的关键技术,并以低廉价格大量生产。达比公司生产重要的运输或生产工具,一跃成为当时英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制铁业,进而带动英国乃至于全球工业革命的产生。因此,该地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达比铁业公司建造世界上第一座铁桥(1799年)联结塞汶河两岸的铁矿与煤矿工厂。当铁桥谷工业逐渐被伯明翰与利物浦所取代之后,这里一度成为废墟,直到有人意外发现此地。1967 年成立「铁桥谷博物馆基金会」(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整理与研究该地各遗址群,进行整体环境、建筑景观与人文地景的保存,1971年逐步开始整修铁桥谷博物馆群,主要是保存该地具有历史,家用与工业价值的地景与对象。

当时幕后推手是考森(Neil Cossons)。在博物馆草创时代,他的眼光具有前瞻性,运用企业经营模式,成功地将铁桥谷博物馆推向国际舞台。他的管理思维模式不是以馆藏为主,不视博物馆的存在为理所当然、而是认为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遗址现地保存的问题。因此,博物馆本身就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参观者;透过有效的诠释与宣传,来传达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及服务内容(停车场,洗手间,餐饮与旅馆),亲切的服务来吸引观众前来。他的管理模式具备新博物馆学的精神:观众导向、需要营销,注重信息的传递,着重现在与未来。

铁桥谷博物馆成为探讨生态博物馆案例的原因,在于它具备生态博物馆基本要素:(1)保存工业时代各种不同炼铁业遗迹,以及该地文化与自然景观;(2)博物馆经营模式是由该地居民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地区未来愿景。它的成立不是由国家主导,而是由当地居民及地方政府所主导,一种由下而上的力量,建立共识、居民自我探索,共同保存该地的保存地方史与社会史。(3)运用博物馆管理、保存地方自然地景与传统文化,同时,居民居住于此,工作于此,居民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在地居民与博物馆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透过不断地向观众介绍此地文化,不断地建构自己对于该地的认同,并且强调集体居民共同发展此地的概念。

1980年来发展「新博物馆学」是对传统博物馆的一种反思与挑战。进入21世纪,新科技快速发展,博物馆所面临新挑战是什么?未来博物馆的可能性或许就是下一波博物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铁桥谷博物馆Tar Tunnel 焦油隧道(铁桥谷博物馆网页)


 铁桥谷博物馆Blists Hill 铸造(铁桥谷博物馆网页)


铁桥谷博物馆Darby Houses(铁桥谷博物馆网页)

铁桥谷博物馆Jackfield Tile Museum(铁桥谷博物馆网页)

备注:

1.本文的灵感来自于整理〈新博物馆学〉这堂课的笔记。

2.吴金桃 2003〈谁需要麦当劳化的美术馆?〉《文化研究月报》33期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3/journal_park282.htm

3.蔡昭仪2005 〈从「全球古根汉」论博物馆的策略联盟〉《博物馆学季刊》19(3)

4.张誉腾等着,2011《博物馆学12堂课:让你看见博物馆的多种面向》台北: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

5.曾小英1996 〈英国的生态博物馆举隅─铁桥谷博物馆〉《博物馆学季刊》10(1)

6.V. McCall, C. Gray, 2013,Museum and the ‘New Museology’ : theory,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Vol. 29, Routledge. 

★本文由微思客首发,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法兰蔻。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