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孙一心丨微思客编辑、撰稿人
我读过你的诗,却依旧要将你二马分尸。《沃伦》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
我们从书本、影视作品中熟知纳粹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辛德勒的名单》给我少年时期带来的恐怖震撼还记忆犹新,每年12月13日南京上空还警报长鸣,在电影《沃伦》中,波兰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为世界揭开了一段并不广为人知的历史:二战时期在波兰地区,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疯狂无差别大屠杀。此前,关于此事的中文报道寥寥。因此,这篇影评也是科普向。
首先我们要追溯一下乌克兰与波兰的仇恨史。
——公元822年,俄罗斯、乌克兰的前身基辅罗斯国家建立,也被视为东斯拉夫人的黄金年代。
——13世纪和14世纪,乌克兰分别归属蒙古国和立陶宛。
——15世纪为对抗俄罗斯,立陶宛和波兰合并,乌克兰被波兰统治,此时开始埋下农奴统治、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祸根。
——16至19世纪,乌克兰为反抗波兰频频向沙俄示好,最终在沙俄与波兰的战争中归于沙俄殖民。
——20世纪初,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战期间,俄罗斯与波兰签订协议西乌克兰划归波兰。
——1920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等国成立苏联。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波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成立法西斯政府,开始展开对波兰人的大屠杀,也就是影片中的那段历史。
斯捷潘·班德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然后我们要介绍一下斯捷潘·班德拉这一历史人物和他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在影片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那位前一秒对来谈判的波兰将领说“我读过你的诗”,后一秒将波兰将领二马分尸的头目从外形塑造上十分贴近斯捷潘照片中的形象,大概是波兰导演的有意而为之。
斯捷潘出生于西乌克兰,成长历程中饱受乌克兰民族主义熏陶,后来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OUN,他表现出过人的领导素质,并迅速成为其骨干力量,1933年6月升任OUN领袖。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对波兰人展开刺杀,不就,斯捷潘被当局抓捕。
1939年,德国纳粹攻占华沙,斯捷潘重获自由,但此刻西乌克兰已被苏联占领。斯捷潘判断,与德国纳粹交好是“复国”的最好手段,德方也有意扶植乌克兰民族主义力量以对抗苏联,斯捷潘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斯捷潘带领OUN大肆屠杀犹太人和苏联人,不久他宣布建立“乌克兰国”,但被希特勒遏制并押送德国监禁。可他的追随者——从OUN中分裂出的乌克兰起义军UPA却依旧甘当纳粹马前卒,并疯狂屠杀犹太人、波兰人民以及“不纯粹”的乌克兰人。
就像电影《沃伦》中,邻居是犹太人,要被杀掉,窝藏犹太人,要被杀掉,妻子是波兰人,妻子要被杀掉,乌克兰人不愿杀掉自己的波兰妻子,也要被杀掉。真可谓一场名副其实的“无差别大屠杀”。
斯捷潘于1959年在家中被克格勃毒杀,在他死后的五十余年,他的政治形象反复被各方利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2014年乌克兰政权更迭期间,基辅独立广场上还竖起了班杰拉的巨幅画像,称他为“民族英雄”。每年一月,乌克兰右翼极端分子还会聚集在广场为他庆祝生日。
数据统计,约有7万至10万波兰人被乌克兰人屠杀,是一场真正意义的“种族清洗”,其残忍手段在影片中已展露冰山一角,电影里面基本每一个屠杀事件都是有原型的,忍耐力较差者可选择观看删减版《沃伦》。
乌克兰发现的乱葬坑 图片来源:天涯社区
回到影片本身,《沃伦》以生活在沃伦地区的波兰女孩Zosia的经历,串联起这段历史。影片最开始,一个乌克兰男孩来迎娶她的姐姐,她也与自己的乌克兰情人私定终身,导演用超长篇幅来渲染这段婚礼,甚至有些乏味,但婚礼结束后,世界风云突变,片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如水中浮萍般不由自己,让人感叹——如果时间永远定格在那场婚礼多好。
姐姐的婚礼之后,女孩嫁给了一名波兰鳏夫,自己和丈夫被苏联人抓走,情人救了她却被士兵杀掉,几年后丈夫回来却被德国人杀掉,之后乌克兰人展开了对她的村庄的血洗,她一路逃难,自己的亲人却也相继被杀。影片的结尾,已经死去的情人驾着马车将她和孩子接走,一起走向了天国。
《沃伦》可以说比大部分恐怖片都恐怖,极端民族主义之下,人性的残酷和阴暗暴露无遗,威权和欲望带给执行者恐怖,这种恐怖控制着执行者变成机器。不禁让我们想起《霸王别姬》中段小楼揭发程蝶衣的那个场景。
当全世界的极端右翼分子甚嚣尘上,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否定极端民族主义,反之是走向灭亡。
(图文编辑:Yento)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wethinker2014@163.co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