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自电影《大话西游》)

 

叶欣怡 | 台北大学社会学系

 

现代社会中,爱情在人们的情感符号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本文主张爱情作为意指(signified),是透过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e),且不断渗透(penetrability)和重复(redundancy)的象征符号,再现(represented)爱情的特殊性。

许多象征符号被选用或创造以传递爱的讯息,于是恋人们汲汲营营地利用这些爱情符号来证明所谓的「真爱」。爱情作为一项意指,便因为它那贪得无厌(insatiability)的特性而恶名昭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恋人们总是需要反覆地透过许多爱情符号来确保爱的讯息能够被对方听到。

爱情是日常生活中传递讯息的高度抽象概念,用来显示某人是否正处于谈情说爱的情况。常见的爱情符号从各种不同的层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举例来说,人们用小名或者昵称来称呼自己的恋人;更改自己的作息与日常时间安排来配合对方以突显正和某人的爱情进行式;或在双方关系中接受个人隐私的缩水。

(网络常用的表情)

人们之所以仰赖这些所谓的爱情符号、甚至患得患失,全都是因为人们误以为这些符号「本质上」(inherently)和它们所要传递的讯息画上等号。也就是说,人们以为所谓的意符(signifier)(爱情符号)就等同于意指(爱情)。因此,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恋人们将鲜花和甜言蜜语当作是爱情本身,享受收到花束和听到甜言蜜语的片刻。爱情符号(意符)篡夺了爱情(意指)的地位,让恋人们陷入了一个不折不扣爱情符号的丛林中。

更有趣的是,相较于在社会中较不受注意(unmarked)讨论的爱情关系,某些类型的恋爱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marked)(Brekhus,1998)。将某些较为特殊和极端的爱情型态过度夸张与渲染的结果是,造成人们对于爱情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期待、甚至对于寻常的爱情关系及其本质的忽略。唯有将爱情视为一符号系统、并试着解读其符号,我们才能够理解究竟爱情是如何透过社会心理的模式来加以传递


将爱情视为一符号系统、并试着解读其符号,尝试理解究竟爱情的社会心理模式。
图片来源:https://goo.gl/Q0r8H1


爱情符号的丛林

有许多习以为常的意符被人们用来代表爱情,可区分为五个主要的类型[i]:语言、象征物、身体印记、时间编码、与空间编码。

语言

语言是用来传递意义最为抽象但却最有力的符号。人们透过语言将「爱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编码。首先,「爱」(或者是英文的love)这个字本身就被当作是爱情品质最强而有力的意符。谈恋爱者总是渴望能够听到对方说出「我爱你」;我「爱」你和我「喜欢」你更是被严格区分并视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情感。其次,恋人们彼此间沟通时所使用的字词和话语,通常是在和其他人沟通时无法派上用场的。恋人们之间的对话总是充满了甜言蜜语。

此外,恋人们有时会以蜜糖、宝贝、甜心、和亲亲这类的特殊昵称来称呼自己的对象。在爱情的符号系统下,「蜜糖」(honey)不再是由蜜蜂所产出的香甜液体,而是代表着某人对于另外一个人极为正面的情感。尽管恋人们会以特殊的方式来和自己的对象互动和交谈,人们通常会避免和其他自己所不爱的对象以类似的字眼与对话互动,以此避免混淆。当人们使用亲爱的或是蜜糖来称呼他人,通常会被视为是玩笑话;或者,更糟的情况是,如果造成他人的困扰与不舒服可能会被视为不当的骚扰。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必须小心翼翼地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对话(与恋人的对话,以及不涉及爱情的对话),以免自己被贴上不忠或花心大萝卜的标签。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称呼他前妻为“吴老师”。)

象征物

许多物品被用来作为爱情的意符。比如说,在情人节时,巧克力就成为爱情的符号:即使不多说只字片语,大部分收到巧克力这项礼物的收礼者,都能够清楚地知道透过巧克力所想要传达的讯息。另一个例子则是红玫瑰,赠礼者可以肯定他们的情感能够被确实地传递。

如今,圣诞节是证明爱情的另一个重要节日,而珠宝,尤以钻石戒指,更被用来作为恒久不渝、浪漫爱情的最重要象征,许多女性期待在另一半求婚时能够收到一枚钻石戒指;甚至相信只有Tiffany公司用来包装商品的淡蓝色小盒子和缎带蝴蝶结才能代表「真」爱。


(Tiffany&Co 的淡蓝色包装戒指)

还有许多其他物品可以用来代表爱情,一旦这些物品被视为是爱情的象征物,就会被注入爱情的「神圣性」[ii]。举例来说,有些恋人们会穿着相同的上衣、同样款式的鞋子、配戴一样的项链、以及使用一模一样的手机来展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些象征物品便被注入爱情的神圣特质。倘使恋人中的任何一方毁损了这些物品,另一方通常会感到彼此的爱情也遭到了破坏。更有甚者,假使任何一方将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和其他人一块共用分享时,则代表第三者的介入[iii]。在大部分的社会中,心型被视为爱情的符码,恋人们在写给彼此的情书、电子信件、和文件中普遍地使用这个符号;而破碎的心型则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终结。

人们往往会计算爱情象征物的价值来论断另一半对他们的爱有多深。于是,便宜或仿冒的钻石戒指有时被认为可透露出虚情假意或对于彼此关系毫不在意的信息。而忘记在特别的节日送上巧克力或是玫瑰也可能让人起疑。我们不应贸然地推断「金钱」是爱情的有效符号,金钱至多只能说是一种准爱情符号(quasi-symbol of love):虽然金钱能够买到许多象征物以传递恋人们的情感,但是直接拿钱给另一半,而不是用钱购买巧克力、玫瑰、珠宝等物品,多半会被批评为不够浪漫或是太过实际。人们的「社会脑袋」(social brains)造成他们将某些象征物视为是象征爱情意义的唯一形式,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关系。


许多物品会被用来作为爱情的意符。
图片来源:http://www.fashion-premiere.com/?p=10880

身体印记

人们还透过自己的身体象征性地再现爱情。对恋人们而言,打破彼此身体间的隔阂成为炫耀双方爱情的重要方式。尽管大部分的人认为口水、汗水和精液等体液很肮脏恶心(无论是我们自己排出的、或是他人排出的),情侣们通常并不介意和彼此交换口水(经由亲吻或者分享食物或饮料)、汗水(透过彼此身体的近距离接触)、或精液等体液(藉由性交过程)。依据不同的情境,情侣们会试图藉由消除彼此身体间的隔阂,来宣告他们的你侬我侬。

在公开的场合,不乏见到情侣们牵手走路,且经常可以观察到情侣拥抱与亲吻的场景。除此之外,吻痕(俗称「种草莓」)与唇印则是伴侣不在场时,用来显示陷入爱河状态。尽管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吻痕不过只是身体特定范围的瘀青状态;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吻痕经常地被看作是爱的象征。而在私人空间中,性交被称为「做爱」(making love),可以说是完美地再现了多数人们相信「交媾」(intercourse)是个情人之间才能从事的行为,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于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发生于情人之间的性交是可接受的行为;但嫖妓与滥交却是难以忍受的:性交通常被视为爱的象征,金钱交易是玷污了这件事情。所谓的「一夜情」或「太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也经常被大多数人视为是道德上难以接受的行为;因为他们假定了这类性伴侣之间并不存在着爱(或只存在着「虚假」的爱),有损性交作为爱的符号所具备的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拒绝他们伴侣对性的索求:许多人固执地相信性交象征着爱情,而一方拒绝性交只是证明了这两人之间已经无爱了。共享食物、饮料、接吻、牵手、拥抱、和性交全都是爱情的文化符码,且情人间不应拒绝这些行为;多数人无法忍受和不爱的人发生上述行为。当一对丈夫和妻子减少性交时,通常是被视为爱情枯萎的警示讯号。


(图片来自nydailynews)

恋爱中的人们也会透过特殊的穿衣风格来编码(encode)爱情的特殊性质。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人获得以下的评语:「你今天穿的洋装真漂亮,你今晚一定有约会吧?!」这就是说,人们假设当某人精心打扮时,这也是一种爱的象征。我们也不乏听到「你是不是谈恋爱了?你最近看来容光焕发呢。」。有些人甚至将恋爱对象的名字或脸孔以刺青的方式留在自己身上;对这些人而言,这是另一种将他们的恋爱对象烙印在身体上的方式。

尽管性工作者和他们的顾客发生性关系,但大多数却拒绝和他们的顾客接吻:对他们来说,接吻意味着「真爱」。人们对于身体可以做为爱情象征的执着,甚至也被「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到法律当中:根据台湾的民法,法官们决定一对夫妻是否应该离婚的关键证据之一,就是一方能够证明两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性关系。换句话说,很久没有性交是双方不再爱对方的证明。

时间作为符码

时间也被运用来做为传递爱情的符码。尽管我们避免过晚联系他人,但随时联系我们的情人是相当寻常的一件事。情人们总是努力地将周末时段保留给彼此去共度,我们通常必须和他人事先敲定碰面的时间,(却总是可以很临时地、在最后一刻(“the last minute”)才邀请我们的情人。而约会的频率(frequency)和持续时间(duration)也是情人之间的爱情象征符码:高频率和长时间的约会代表了爱的情感,与此相反地,低频率和短暂的约会则通常象征着冷却的爱情。而在通讯软体与手机app盛行的这个时代,两人传送讯息的频率、传送讯息的时间点、以及读取讯息之后回复讯息的速度,现在也都成为了两人感情浓淡的标准。


(From Dailymail https://goo.gl/hi4oKI)

愿意为情人耗费自己的时间,也是重要的爱情象征。虽然珠宝和鲜花是传递爱情讯息的重要物品,有时没钱的人也还是可以透过花费时间来弥补物质层面的匮乏。所以,人们往往在得知自己的情人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亲手制作礼物来赠与自己而感动不已。除此之外,安排自己的时程表只为了和情人见面也是一种传达爱意的方式。比方说,取消和同事已经约定的晚宴、而和情人一块看场电影确实能够让另一半感到快慰。在爱情的符号系统中,「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这个谚语应该被取代为「时间就是爱情」(time is love)。更有甚者,「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这个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便是描述了一位妻子如何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真爱」。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潘妮洛普等待丈夫尤里西斯十年的故事,也同样以等待来编码爱情的象征学(symbology)。

时间作为爱情符码的另一个面向是,情人们多半会重视彼此之间重要事件的周年日,例如两人初识的日子、两人的结婚纪念日、以及彼此的生日。某些伴侣甚至要求自己的另一半记住两人初吻、初次牵手、第一次发生亲密关系等值得纪念的「特殊」日期。耗费心力去庆祝这些「周年日」成为另一种爱情的象征;忘记庆祝则往往被当作是两人爱情褪色的征兆。


情人们多半会重视彼此之间重要事件的周年日。
图片来源:https://goo.gl/jjbo6M

空间作为爱情符号

爱情也藉由空间的面向被加以象征化。情人们彰显彼此爱情的方式之一,就是让自己所爱的人进入自己私人的空间。在未结婚的情况下同居、或是结婚之后居住在同一个屋檐底下都是爱的象征(尽管在爱情的领域中,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婚姻想当然尔地更能体现两人彼此承诺的决心)。住在一块通常代表着能够接受对方进入到自己的私人领域,情人们生活中的重叠性愈高则彼此所拥有的隐私也就愈少。情人的照片被放在皮夹中,成为手机的桌面,或者出现在办公桌上。

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情人们有时还必须诚实告知对方网路购物账号的密码、电子邮件信箱的密码等[iv]。情人们往往得向对方一五一十地说明每天行程的细节、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甚至得允许对方检查他们的私人物品以消除疑虑。很少人能够忍受自己所不爱的人「入侵」(invade)自己的生活、或是「骚扰」(harass)自己的隐私权:我们所不爱、但却刻意闯入生活的人是「跟踪狂」(stalkers);但当情人采取相同的举措时,却是感到窝心。

有时仅仅只是「没有第三者存在于同样的空间」,也能够代表爱情。和不适当的人独处一室则常引起遐想与非议。当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己的办公室进行讨论时,许多大学教授会刻意地将办公室的门打开。也就是所谓的「孤男寡女不可共处一室,以免有瓜田李下之嫌」[v]。换言之,经过社会化的人们都很清楚,当两个人独处一室或者相约前往某些「浪漫的场所」通常就传递着爱情的讯息。


穿越爱情符号的丛林

人们透过社会化知悉如何使用爱情的符号。爱情符号(意符)与爱情(意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人们必须透过学习才有可能知晓与掌握这些爱情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未经完整社会化的幼儿就不可能知道如何「解读」心形与骷颅头形状两者所象征之天差地远的社会意义。此外,年幼的孩子经常透过恶作剧或者过重的身体触碰(如扯辫子)来传递爱的讯息。正因为我们必须使用冗余(redundant)的符号来展现我们的爱情,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断地经验着爱情符号的持续社会化。

在手机通讯软件盛行后,人们学会必须尽快回复情人传来的讯息;而「已读不回」往往象征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现在仍然有许多成年人不知道如何透过适当的爱情符号来为自己代言,于是有许多的杂志专栏甚至是专书被用来传授读者应该如何替自己的情人选购礼物,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与情人互动等知识;也有许多的广告试图说服观众它们所贩售的商品将有助于买家大胆与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from 健康远见,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885.html)

社会化的人们往往也会将某些道德规范的标准加诸在爱情符号之上。人们需要学会并知悉爱情符号,以避免自己会不小心地将负面讯息传递给自己的情人,又或者错误地将爱情的讯息传递给自己不感兴趣的对象。在台湾选择鞋子当作礼物意味着「我希望你走」,而赠送梨子则因为谐音而代表「分离」。无法适当地使用象征符号来传递爱情有时会引来惩罚。不和情人共度宝贵的周末却没有给个合理的解释时,可能会被对方责怪是自私或者不忠;不和情人分享私人空间时则可能被怀疑是有第三者介入;而在特殊的日子却没有赠送礼物则会被指控为小气吝啬或者无情。

爱情符号在不同的脉络下并不具有一致的意义。在某些文化中亲吻脸颊或者牵手意味着超乎友谊的正向情感,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只是社会礼仪的一环。当某些人将性交视为是明显爱情的象征时,娼妓与「花心大萝卜」则拒绝这样的论述。爱情符号的世代差异也透露出符号的意义会根据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在传统社会中,拥抱经常代表着情人之间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拥抱往往只是普通朋友之间打招呼的举动。某些年长者认为高频率的联系与共享食物意味着爱情;年轻族群可能认为这些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行为。

从爱情符号来分析,不难理解有些人为何对于结婚的各项排场如此重视;对于婚戒的品牌、钻石的大小、实际的价格那么费心;以及对于脸书上头的交往状态这般执着。这些都是错误地将爱情的意符视作爱情本身。更有趣之处是所谓的爱情本身的确就是得透过这些象征符号才能加以再现,才有可能被情人们捉摸。这些爱情符码构成了迷宫般的符号丛林,让人们有时宛如陷入迷雾、难以穿越。往往是苦了陷入情网之人,但许多人们仍对此甘之如饴[vi]。

本文指出认知社会学的取径让我们得以理解爱情符号的社会建构性,爱情符号僭越了爱情本身,摇身一变成为某种不同于日常凡俗(mundane)的存在[vii]。也因此,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西方东方,都有着无数的歌曲、戏剧、诗词、绘画等各种作品试图勾勒隽永的爱情!

注解

  1. [i] 在此我并不试图穷尽所有可能被运用的爱情符号,仅提供多元的例子以利讨论。
  2. [ii] Nippert-Eng在她的研究中提到午餐的便当也可以被视为是爱情的象征,她提到:「…午餐的爱心便当…是专门针对被爱者的喜好所精心准备…有一票男性甚至成功地让他们的伴侣陷入一场竞赛,每天绞尽脑汁地透过自制的爱心饼干来互相较劲」(1996:94)。
  3. [iii] Mary Douglas (1996) 用「心理脏污」(mental dirt)这个概念来描述当被其他和自己不同类属的人或物所威胁时,人们内心所萌生的感觉。这样的概念可以被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第三者为什么会被视为在一种社会心理的意义上「玷污」了爱情及其象征物。更重要的是,用来「净化」所谓脏污(第三者)的仪式,通常是把恋人们之间那些被污染的物品丢弃、又或者是将电脑或手机内由第三者所发送来的简讯或信件完全删除。又,我们也不该忘记,所谓的第三者也会试图利用爱情符号来传递他或她的爱意;在此我只是想指出恋人间爱情符号的排他特质。
  4. [iv] 换言之,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网路虚拟「空间」。
  5. [v] 然而,这种道德规范的限制显然并非平等地适用于男性和女性。通常,若一个已婚女性和另一位男性独处一室所引发的负面后果要来得严重许多。
  6. [vi] 甚至,新闻事件时有所闻的「恐怖情人」,其实往往也就是错误解读爱情符码、或者是过于坚持爱情符码所造成的悲剧结果:比如,震惊台湾的台大宅王当街砍杀女友事件(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923/404487.htm),以及男子痴缠跟踪女性多年事件(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609/518616.htm)等。他/她们或许过于坚持要侵入对方的私人空间、或者认为对方不再遵循爱情符号等,因此采取激烈的手段试图加以「矫正」。
  7. [vii] 也于是,「不爱江山爱美人」这种对于爱情的追索,在古今中外都沾染上一层风雅与不俗。
     

参考文献

  1. 罗兰 巴特(Roland Bathes),汪耀进等译,2010。 《恋人絮语》。台北:商周出版社。
  2. 齐格蒙 包曼(Zyamunt Bauman),高瑟濡译,2008。 《液态之爱:论人际纽带的脆弱》,台北:商周出版社。
  3. 乌利西 贝克(Ulrich Beck)与伊莉莎白 贝克-葛恩胥菡 (Elisabeth Beck-Gernsheim),苏峰山等译,2014。 《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一场浪漫的社会谋反》。台北:立绪出版社。
  4. 安东尼 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周素凤译,2001,《亲密关系的转变:现代社会的性、爱、欲》。台北:巨流出版社。
  5. Lynn Jamieson,蔡明璋译,2002。 《亲密关系: 现代社会的私人关系》。台北:群学。
  6. 鲁曼(Niklas Luhmann),张锦惠等译,2011。 《爱情作为激情:论亲密性的符码化》。台北:五南出版社。
  7. 孙中兴,2015,《学着,好好爱:台大超人气「爱情社会学」精华,六堂爱的必修课,翻转爱的迷思》,台北:三采出版社。
  8. Brekhus, Wayne H. 1998. “A Sociology of the unmarked: Redirecting Our Focus,” Sociological Theory 16:34-49.
  9. —————. 1996. “Social Marking and the Mental Coloring of identity: Sexu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ical Forum 11:497-520.
  10. Douglas, Mary. 1996.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New York: Praeger.
  11. Nippert-Eng, Christena E. 1996. Home and Work: Negotiating Boundaries through Everyday lif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Swidler, Ann. 2001. Talk of Love: How Culture Matt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Zerubavel, Eviatar. 1999. Social Mindscapes: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ociolog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 1989. The Seven-Day Circl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We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 1987. “The Language of Time: Toward A Semiotic of Temporality,”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8:343-47, 353-54.

(图文编辑:Yento)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wethinker2014@163.com。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