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四郎 |二战及民国军事史爱好者,黄埔后人,微思客撰稿人
 
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报》由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1830~1908)与其兄菲尔特立克·美查(Frederick Major) 会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 )创办于上海。
 
 
《申报》创刊号
 
美查根据其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与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需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其实,美查本人就通晓汉语,并能吟诗作赋。《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也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了6000份。
 
之所以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以“申”字,则一看便知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这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报纸初为双日刊,四个月后改为日刊。在当时外国人办的诸多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政执笔的,《申报》还是第一家。
 
《申报》出现后,对当时的新闻业务之影响与改革可着实不小: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系乎国计民生”,应做到“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解事实真相,曾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里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晚清时期,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竟成为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1.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
 
2.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
 
3.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美查本人还用“尊闻阁主人”一号,来给该画报作序题跋。
 
4.印书。
美查针对报馆印书一事,曾表达过如下的初衷:“本馆自创设以来,兼印各种书籍发售日以为常。历年来共积至五十余部。蒙远近诸君子,时来取阅。而书目阙如见书名者,常以不知是书所言何事,所作何人,故购买或多袖手。今特撮其大要因缕馨仙史润色而成书目一卷。其中开陈明晰于各书之精蕴无不阐发而表彰之。浏览之余,亦可为消遣书之一种也。”
 
由《申报》所刊行之书目
 
由《申报》所刊行之书目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之目的。
 
《申报》自创办之日起,历经清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前后刊行77年之久,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且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著名的照片,是在抗战期间,由《申报》记者王小亭所摄的遭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

后世的媒体人大都认为,《申报》是体现新闻自由之典范。
 
比如在报道光绪帝病逝前后的经过时,该报便如今日的各大报刊一样,不单单只接受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独家新闻。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报道曾持续近半年之久而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为《申报》提供消息的人亦安然无事,一直不断地发来最新消息,《申报》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以显示消息来源之可靠。
 
同时该报还刊载了大量市井里弄的风流轶事,花边消息,各类广告等等,不失为一部晚清,民国时期反映百姓生活的大百科全书。即便从今日之视点来看,《申报》所刊登的这些内容,都极具吸引力和可读性。无怪乎《申报》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在“庶民派”报纸,而非《大公报》,《中央日报》之类的”庙堂派“。此外,当时作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开放的城市--上海,也无疑给了《申报》以最宽松的舆论和发展环境。
 
 
《申报》所刊载之广告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
 
史量才
 
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丏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美查之后的《申报》经营可谓是多舛至极!
 
宣统元年(1909年),因营业不振《申报》曾几经易手。直至1913年,由史量才接办后才迎来新的转机。
 
 
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申报》馆(今 上海汉口路309号)
 
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也是历经波折。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代的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亦都占有重要地位。
 
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故也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自今而后,笔者有意将《申报》中一些有趣的文章与读者分享。如能做到”以史为鉴,以实为鉴“,则幸甚至哉!
 
 
编辑:十四郎
照片:作者摄影。
 
wethinker2014@163.com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