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十四郎 | 二战及民国军事史爱好者,黄埔后人,微思客撰稿人
每当我们谈及黄埔生时,首先需要特别明确一下在黄埔军校中”学生“与”学员“的概念。虽仅一字之差,但其区别还是很大的。
军校的教育体系,是以养成教育为主,兼含补习与召集教育之功能。所谓”养成教育“,即是培养初级军官及特殊军事技术人才的正期学生教育。其每年通过考试招收新生一期,招考标准十分严格,规定投考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a. 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学历。
b. 年龄在18岁~24岁之间。
c. 体格须健康无疾病,并符合一定的身高和体重标准。
投考者的考试程序也分为初试与复试两级。
先在各省进行初试,初试及格后再到本校参加复试。考试的科目为党义,国文,外语,中外历史地理以及数理化科目。最终,通过这些考试而被黄埔军校合格录取的人,才能叫做”学生“。在军校里他们经常会被称为”同志学生“,”学生军“,”本校第某某期学生......“等等。
但除了正期学生的养成教育外,军校还兼办中级以上军官的补习教育及应特殊需要而进行的召集教育。此类教育基本上属于军官短期训练班性质。受训者大多系在职或失业军官,其也被称为”学员教育“。受这种教育的人,则被称之为”学员“。而养成教育,补习教育和召集教育的分类兴办,则导致在黄埔军校中既有学生又有学员的状况存在。笔者曾翻阅过一些史料与文章,但发现有些地方对于”学生“与”学员“的区别不甚清晰,有的甚至用”学员“的称谓来计算每期的黄埔毕业生,似乎有欠严谨。
1938年11月1日,中央军校第十四期一总队的黄埔生们,终于在四川铜梁县安居镇圆满毕业,共计669人(而台湾方面的统计资料则为682人)。军校仿照德国短配剑习惯,除了毕业证书、期章、纪念章、同学录外,还由校长亲临颁授 期剑(短剑)一把,因为是双面刃不是单面刀,后人便称为”黄埔剑“(也有人称之为军人魂、自刎剑、成仁剑或中正剑…等多种称呼),也一直流传说这是给国军将官在战场上必要时为国尽忠捐躯用的。此说法有些老兵们颇感认同,但也有些老兵们则认为这把剑贵在纪念性而不在材质,如果以这把剑的材质用它来“殉国”恐怕刺不死还更痛苦,而且军官都有配发手枪,一枪解决既快又不会有痛苦,为何舍枪不用?故此,黄埔剑的纪念性实大于其功能性。
黄埔剑
黄埔十四期毕业证书
校长蒋介石还依惯例为《黄埔十四期同学录》作序,其全文如下:
”抗战胜负之关键,完全取决于最后五分钟;而战争愈达最后阶段,战斗之情况必愈为猛烈,外界之环境亦必更形险恶,此时要看吾人能否始终坚持镇定,咬紧牙关,以迎接此种艰难困苦之试验。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此关突破,则前路光明皎然可接,即回顾向日所经可诧可愕之境,亦正认为必然。昔人于赛马之法,必首以下驷与上驷,然后以中驷与下驷,以上驷与中驷,故其结果,一败而两胜。盖战争之要,不善战者斗量,善战者斗质。总理于同盟会宣言中,有云:‘无良民质则无良政治。’兵质之于战争亦然。古人谓:‘天下无不可战之兵,而有不可战之将。’抗战至今,以往军事上之失败,其责任不在士兵,而在各级之将领。如何补正阙失,提高质量,以成转败为胜之功,诸生固各宜自省自勉,以共赴之也。
其次,革命事业之整个性,绝对为不可分,凡我革命军人,无不为此一整体中之单位细胞,只有共同之利益,断无个人之利益,只有集体之行动,断无单独之行动。分工以求合作,竞进以求互助。应知成己为成物之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校则为同志,同学,出校更为同泽,同袍。个人之成功,必在团体之成功求之,而团体只能获成功,又必以国家,民族之总成功为前提。以十余年来本校师生之牺牲奋斗,乃克建立黄埔精神之一名词,不进则退,不益则损,如何葆爱护惜,发扬而光大之,诸生实皆负有重大之责任。
今日适当毕业之期,本校长平日所谆谆训示诸生者,兹不复赘,特揭示此两点,以寄对尔等殷望之情,其各勉之。”
但与之前历届不同的是,1942年冬天,军训部鉴于战况局势有所缓和,便逐步将正在各战区各部队服役的十四期黄埔生们调回本校补训(即补课),目的是令其学完课程。所谓补训,是指学生未能完成学习计划即提前毕业,后又重返学校的“回炉再造”。针对第十四期,十五期,十六期学生,中央军校均在之后为其安排了补训。一则是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军事素养及知识体系;二则也是希望其能更加的精进与专业。但是,很多十四期的学员们一毕业即走上了抗日战场,虽仅时隔两三年,但有些人早已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无法再次回到这个曾令他们魂萦梦系的军校了!
今日,当人们常把“黄埔精神”挂在嘴边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称得上是‘黄埔精神’? 笔者的理解是—同窗之谊,同袍之恩,同志之情!
与近代成立较早的保定军校不同的是,黄埔军校首先注重的是塑造学生的“黄埔魂”,使之在入学之初即明白自己是为何而战。加之所录取的生源大部分本身就具备较高文化底蕴,故一旦授之以现代化的军事技能后,便可很快的形成战斗力且能迅速带领出一批具有类似风格的队伍。时当国家危难之际,从来便不乏敢于担当之人,但有勇无谋亦不可取;故而,培养更多的“善于担当”之人,才是黄埔军校存在之目的。这一点也可从黄埔校徽的含义中看出来: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亲爱精诚:本校校训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嘉禾: 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
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研磨,而从不会以任何政权,任何利益集团,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八年抗战中,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黄埔军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能量,设想如果没有这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与舍身取义,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或许已被改写。
“黄埔十四期”的连载于此便暂告一段落。
附录:黄埔十四期一总队学员毕业照
(资料来自笔者所藏之文献)
第十一队&第十二队
编辑:十四郎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