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黎蜗藤|旅美历史学者,哲学博士,近年专注东海与南海史、国际法与东亚国际关系

 柴静震撼性的《穹顶之下》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在中国这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即便作品再优秀,柴静影响力再大,主题再吸引,但如此一部反思性的作品在短期内得到极大的传播和热烈的反响, 如果说背后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那丝毫不能影响柴静本身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演讲的精彩质量、以及作品本身的正义性。可以说,柴静为广大人民上了一堂深入的科普课,希望在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的影响下,更多的人能够深入思考,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怎么样的进步. 我对柴静和她的工作团队表示极大的敬意。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山寨大国,但是在环保政策这方面,她总是山寨了最坏的榜样。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中国式的发展是断子绝孙的发展,是不能要的。而压倒数量的外国环保专家也忧心忡忡地说,中国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很不想中国重复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这些意见在当时是非常不入耳的。没有什么中国人认同为了环保而稍微减低一下发展速度是正确的。 为了“发展“和“国家利益”,环保问题总是摆在最后一位,订立的法规基本形同虚设。从柴静的视频中已经有大量的例子而不需再重复。

环保问题似乎是和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应该承担环保的责任。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的一个讨论,有提议发展先进的东岸应该积极补贴给后进西部地区,换取他们不“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林木水电等)。西部的人认为发展是他们的正当权利,而东部的人则自私地认为,西部人本身要环保是“应该”的,要东部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换来他们“什么都不做”,是对东部的不公平。

 

尽管开始关注环保什么时候都不会太迟,但我觉得, 中国环保事业已经过了最佳的开始时机,它应该在发展一开始时就进行,而不是一种不公平的发展到了一半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GDP是首要任务,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理论和需要。这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发展的步伐一旦降下来,除了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经济问题外,还会带来政治危机,更会为国家战略的带来危害。 从经济上说,转型环保无可避免地拖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严重耗能和高排产业所形成的巨大利益链,不但是先富党的红利,也是无数底层人民生存的依赖。如同视频所说,这些产业是“太大而不能倒”的。

 

 

即便先富和中产阶级(如柴静)等接受了环保高于发展的理论,“未富”的人亦会质疑这种理论的自私,正如中国质疑西方要求中国减排一样。

国际社会不断呼吁中国应该积极承担减少碳排量的国际义务。但和此对应的是中国代表解振华在历次世界减排大会中二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中国一方面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环保压力描述为“ 美国阻碍中国发展的阴谋”,另一方面又无论论点还是论据都打包全盘照搬美国右派的“气候变化骗局论”。

 

于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先是比“总排放量”,再是比“历史排放量”,再是比“人均排放量”,再是比“单位GDP排放量”,再是比“历史人均排放量”,以后无疑还会再比 “历史人均单位GDP排放量”。

幸运的是,和其他环保问题相比,只要有决心,雾霾问题还不至于在科学上无法逆转,比如APEC蓝就是这样。但同样不利的是,在社会学上,牵涉的利益太多和太大,令它难以被根本扭转。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发于2015年柴静的《穹庐之下》纪录片发布时,经作者授权,现转载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务必事先取得授权。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开头的短诗《雾霾中走来》由编辑元嘉草草创作。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编辑:元嘉草草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