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宗城 | 微思客传媒撰稿人 ,706青年空间专栏作者,凤凰文化、中青报、文汇APP外约作者
 
在说明之前,读者不妨先看一组调查: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近出版作品为纪实性文学作品《二手时间》,首发于2012年至2013年(具体时间中文互联网难以查询),获得诺奖后暂无新作;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近出版作品为小说《为了你不迷失在自己的街区》,首发于2014年,文学奖宣布得主一周前;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新小说集《亲爱的生活》出版于2012年,并就此封笔;
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后没有新作问世;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5年去世,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11年后基本停止创作;
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6年三月出版了新作《五角地》;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新作品为同年出版的《呼吸秋千》;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年出版长篇小说《饥饿间奏曲》,也是维基百科、豆瓣等网站可查到的最新作品;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去世,享年94岁。08年出版了一本《Alfred and Emily》,回忆性质;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09年出版了小说《纯真博物馆》,14年出版了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这是我对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新作品的调查(由于鲍勃-迪伦获奖不过月余,苛求“新作”强人所难,故而纳入意义不大),初衷是为了回应一个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是否是作家杀手?”
 
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获得诺奖对作家而言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宣告一位作家文学生命的枯竭,获得诺奖以后的作家难有新作。
 
根据调查结果,06年到15年的十位文学奖得主,有七位在获奖后基本中断了创作(至少在长篇创作上),乍看之下,这一结果印证了坊间的说法——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作家杀手。但是,如果我们分析细节,这个论据又有些站不住脚。比如:
 
阿列克谢耶维奇和莫迪亚诺得奖分别在15年和14年,距今连三年都不到,而一部长篇小说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一到两年没有完稿,是可以理解的;
爱丽丝·门罗12年便宣布封笔,而她获得诺奖是在13年,可见她的“创作终止”,与诺奖关系不大;
特兰斯特勒默获得诺奖时年事已高,他在创作上的大幅减少,和年龄因素和健康状况紧密相关,而很难归罪于获得诺奖。
 
而另外一组数据则佐证了不少作家在获得诺奖后依然能保持创作:
 
 
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直到2015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仍有新作问世,名曰《丹麦有一位疯狂的国王》;
波兰作家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世纪仍保持创作,诗集《瞬间》出版于2002年,2005年和2009年又相继出版《冒号》和《这里》。2012年去世;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后保持诗歌创作,于2001年出版个人第11部诗集《电灯光》,收录了诗人获得诺奖后所写的诗歌。《区线与环线》、《人之链》也相继出版。2013年去世。
 
当我们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获得诺奖后保持创作的作家并不鲜见。以95到97年的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例,谢默斯·希尼、辛波丝卡、达里奥·福三位都延续了自己的创作规律。可见对于那些成名已久、对自我有足够把控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未必能杀死他们的文学生命。
 
但也很难说获得诺奖对作家的创作毫无影响。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曾这样形容辛波丝卡:“害羞,谦虚,诺奖对她是个负担。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她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写进诗里。”对于一些作家而言,诺奖既是一份肯定、一种荣耀,也意味着短时间内大量的曝光、持续不断的邀请、难以拒绝的“应酬”。大量非文学圈子内的人们将目光对准他们,图书的畅销背后是参加一次次“文学分享会”、进行一次次影视改编的协议,作家本人将不得不损耗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分担写作之外的事情,客观上这对写作确实有影响。
 
莫言参加一场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的同题演讲时就说:“去年八月,我在北京不胜烦扰,便躲回高密,没想到高密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开奖日期渐近,各种传闻和谣言使我心烦意乱,想不到我一生与人为善,竟然有这么多人恨我。渐渐地我明白了,这就是诺奖被曲解的意义。”而获得诺奖后,莫言也更为忙碌,一个同样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读者对于获奖作家的期待也会相应拔高,而作家可能因此焦虑自己无法写出更好的作品。
 
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因素,甚至在特定时间段(比如获奖的那一年)影响很大,但夸大为“作家杀手”仍有些站不住脚。导致一位作家“难产”的因素很多,年龄、身体健康、婚姻生活、精神状况等等...当一位作家陷入瓶颈期时,我们也不必苛责,毕竟,写不写得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能否持续高产,本质而言是作家个人之事,而非他必须承担的义务,“吃瓜群众”实在着急,不妨重温这位作家曾经写就的优秀作品。
 
一部优秀的作品,经得起重读,一位作家这一生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编辑:圆圆)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系微思客撰稿人作品,如需转载,请事先取得授权。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