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注:一百二十年前,F·S·菲茨杰拉德出生,他在人间只逗留了四十五个年头,就匆匆而去。作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争议颇多,无论是作品还是他的个人生活。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仿佛对自己人生的寓言,他一生的写作都犹如对自己的扣问。本文从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出发,结合其生平重要事件探讨,勾勒一个笔者眼中的“菲茨杰拉德”,和那本传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宗城|九五后自由撰稿人,706青年空间专栏作者,凤凰文化、文汇app外约作者。
 
   “他(菲茨杰拉德)的才华是那么的自然,就如同蝴蝶翅膀上的颗粒排列的格局一样。最初,他并不比蝴蝶了解自己的翅膀那样更多的注意到自己的才华,他也不知道自从何时这些被洗刷掉和破坏。直到后来,他开始注意到了他破损了的翅膀和翅膀的结构,他开始明白不可能再次起飞了,因为对于飞行的热爱已经消逝,他唯一能够回忆起的是,当初在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  
 
                     ——海明威评价菲茨杰拉德
一、
    1920年,一个退伍小兵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这部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浪漫的自我主义者》、《插曲1917年5月-1919年2月》和第二部《一个重要人物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它一经问世,就引发文坛热议,诸多读者和批评家都被小说清晰明快的叙述文体、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喜剧意识和直刺人心的幻灭氛围所折服。小说发表后,这名退伍兵享受鲜花和掌声,也趁势和心爱的女子成婚,寄居巴黎。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名退伍兵就是F·S·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执笔者。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已经透露出菲茨杰拉德许多一以贯之的创作倾向。例如:源于生活经验的自传体文本、“幻想——追求——破灭”的主题、主人公浮华甚至荒唐的生活,和触不可及的恋爱玫瑰梦,以及弥漫文体的焦虑氛围...《美丽与毁灭》、《爵士乐时代的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直到菲茨杰拉德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最后的大亨》,他都执拗地坚持这些创作倾向。
    菲茨杰拉德不是一个值得道德称颂的人物,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对于他的评价,往往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他是一个酒鬼,重度酗酒患者。因为天才作家的标签,他曾是短暂的宠儿。但他最得意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愣是没卖出多少本。尔后的作品,销量也没大起色。妻子泽尔达挥金如土,他又习惯了聚会的生活,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写了不少自己都承认纯粹出于生计而应付的糟糕小说和剧本。海明威曾提醒他,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心里清楚,但也有苦难言,他过着盖茨比似的生活,一辈子充满尴尬、虚荣和幻灭,他借酒消愁愁更愁,生活在灰色的轨道越滑越远,直到死亡。
二、
    外界对于菲茨杰拉德的评价,可谓一波三折。菲茨杰拉德离世后的一段时间,有关他的评论显得不温不火,直到五十年代后,评论家才把他的小说从垃圾堆里挖出来了,六十年代到达一个高潮。恰巧赶上合众国新的迷茫一代,《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跃成为热门小说,讨论如潮。后来,不少的美国作家,都向这本小说致敬,比如雷蒙德·钱德勒,比如J.D.塞林格。文艺电影也关注起他了,毕竟他和海明威那代人太有噱头。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天才捕手》,菲茨杰拉德的形象就以配角出现。我上一次在电影里瞧见他,还是伍迪·艾伦2011年的片子——《午夜巴黎》。同时,以他的作品为蓝本的电影也不少,比如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本杰明·巴顿奇事》。
    不惟美国,后世的名人,也有不少菲茨杰拉德的宣传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最有名的许是比尔·盖茨和村上春树。我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就是因为村上春树。他推崇菲茨杰拉德,毫不避讳地在小说中提及——《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永泽对谈时,菲茨杰拉德通过人物之口,被划为可以例外的伟大作家。村上甚至还亲自翻译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并声称《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他影响极大。
三、
    言归正传,当我们谈论菲茨杰拉德,我们显然不能忽略一部作品,便是我在上文多次提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于我而言,《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我曾经阅读过很多伟大的小说,但直到今天,我最放不下的,还是这部不算长的作品。当中的很多段落,依然在我脑海中哐当回响,盖茨比走在那片碧绿的草坪上,仍在追寻那看起来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梦,那个被遗弃在城市之外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中,遗弃在寂寂长夜里一望无垠的合众国的黑色原野上的梦。
    没有阅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前,我猜测,他充其量是一位柯立芝时代文笔生花的流行作家,一个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天才。读罢《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推翻了我的判断。不少人将这本小说赋予政治意味,从审视美国梦破灭的角度来解析,诚然有其深刻性,但是,对于当时对美国梦一无所知的我而言,我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给我的冲击不仅在于此。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它从前滑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远些……总有一个美好的早晨……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不断被浪潮推回往昔。 )
    那天晚上,当我将这本书合上,我静静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许久许久。窗外明明没有雨,我的耳边却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盖茨比,他们几个加起来都比不上你!”尼克和盖茨比诀别的画面,反复在我脑海中放映。失落像结下的痂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脱落,盖茨比在对尼克咧开嘴笑,可他的眼神流露的却是无助和伤悲,以及,如绿光般渺茫的希望。
    类似的感觉,我在《漫长的告别》、《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书中体验过,毕竟,迷茫一代的情绪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演,这些作品的作者也曾受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技巧熏染,但于我而言,这种感觉,到底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来得更真切。
    科林-费斯曾经评价菲茨杰拉德说:“实际上,他的创作是很有野心的,他在描写的是这些生活背后的浅薄。我又一次爱上菲茨杰拉德了。”我认同他的看法,并且,我认为,菲茨杰拉德,这个在“成功的文人”与“”声名狼藉的酒鬼”间摇摆的天才,是将“迷惘”、“幻灭”、“挣脱而不得”三种感觉抓得最准的作家之一,他通过他的笔调,忠实地将这些感觉透过文字传递给读者,甚至将他自己出卖,于细微处袒露他的焦虑,他的自卑,他的拮据。
    《崩溃》是一部被忽略的菲式作品,但这部散文结集许是最能反映菲茨杰拉德焦虑感的参照物。在这部散文结集中,他坦诚地表现了自己心境的狼狈不堪。他灰溜溜地说:“我只要绝对的安静,来想明白,为何我会越来越悲伤,越来越忧郁,越来越悲剧——为何我会变成我所恐惧及我所同情的那些人。”
    一如齐奥朗所说:“他(菲茨杰拉德)仍旧希望“在徒劳无功的感觉与必须斗争的感觉间;在注定失败的判决与依然渴望成功的决心间”找到一个平衡。”菲茨杰拉德似乎在用整个后半生演绎这份挣扎,尽管它的结局让我们不免唏嘘。他一直是个骄傲的文人,一直如盖茨比一般追逐他的绿灯,他又似乎遇见了自己的结局,《了不起的盖茨比》仿佛一篇诗意的遗书。
    作家和作品的奇妙联系就在于——作家最倾尽心力的作品,往往隐喻了他生命的尽头,菲茨杰拉德也没有逃过这个怪圈,人们时常揣测,盖茨比是否是他精神的化身,而那个盖茨比深爱着却又毁灭了盖茨比的黛西,她和泽尔达、姞内瓦等这些菲茨杰拉德生命中留过爱痕的俏佳人又关系几何,这些猜测都源于——菲茨杰拉德生命的凋零,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两相对比实在有太多重合。
    菲茨杰拉德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若说所谓人生的境界,他自己穷极一生,似乎也没有多么上乘的参悟,我们甚至能找到不少他的黑点,抨击他的浅薄、虚荣、计较心或者神经质。他更像是一个有些孩子气,同样对一些事挣脱不了,失意感常随的大人,通过他那些颇具私人气质的小说,传递给同样有共鸣的人。无怪乎,《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漫长的告别》等书的青春人物,会把他的小说挂在嘴边。
    有的时候,我甚至认为“菲茨杰拉德”这个符号,背后却分裂出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一个同漂亮女郎探戈的舞会常客,和一个从乡村而来,在角落边冷静观察这一切的中西部男孩。
    就像盖茨比和尼克,在舞会的某个瞬间,他们互相对视,彼此都露出坦诚的微笑。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写到这里,想起了《红楼梦》的歌谣,也想起了《崩溃》的一句话: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参考资料
1.《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06;
2.《崩溃》,菲茨杰拉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3;
3.《流动的盛宴》,海明威,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4.《菲茨杰拉德,一位美国小说家的帕斯卡式沉思》,齐奥朗
 
编辑:圆圆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经作者授权发表于微思客。转载请事先联系作者或微思客团队。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