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重木小说、诗歌多次发表于《西部》,《作品》,《青年文学》,《天津文学》,《山西文学》与果仁小说。

 

在瑞典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先生的众多作品中,六集时长近300分钟的迷你剧《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颇为特殊,一方面它是伯格曼先生作品主题的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一对夫妻漫长婚姻生活中的几个日常或特殊片段的截取来表现处在婚姻生活中的夫妻会遭遇的种种问题。伯格曼先生对婚姻这一古老制度的怀疑在上世纪便已经开始,而我也相信,这并非无根之水。之所以提起这部1973年的迷你剧(电影),是因为最近这几年——几乎划到每年一部——出现不少像《婚姻生活》这样讨论婚姻的电影作品,而这些电影由于其通过颇为独特的戏剧性来表现存在婚姻中的黑暗”一面,而让人印象深刻。

《婚姻生活》(照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goo.gl/l8yP4L 

托翁在其《安娜卡列妮娜》一书的开头说道: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婚姻,那不幸婚姻中的相似则始终有出轨。在我看的最近一部来自意大利的电影《完美陌生人》(Perfetti Sconosciuti 2016)中,导演通过朋友之间的一次日常晚餐,一个游戏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存在三对婚姻中的大小问题,而其中相同的部分都是一方的出轨(当然也有双方的出轨)。在我接下来会讨论的几部电影(《爱》(Amour 2012),《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2014),《45周年》(45 Years 2015)和《我的国王》(Mon roi 2015))中,除了哈内克导演的《爱》一片中未涉及出轨,另外几部都毫无意外的同时涉及出轨这一话题。在一段婚姻中,出轨应该是最普遍,最常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行为。

 

《爱》(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goo.gl/ioME89 

出轨的存在使得婚姻出现危机,而我们通过这些电影作品将会发现,这些故事是如此的相似,如此的似曾相识,甚至是陈词滥调。很多时候我们闭着眼都能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消失的爱人》中,正是丈夫的出轨成了压垮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点燃了后者的报复计划;在《45周年》中,在一起生活了45年的妻子最终发现丈夫对自己前女友的念念难忘,从而导致她对他们过去多年生活里的一切充满质疑;在《我的国王》中,如此热烈的爱最终也难以抵抗出轨的出现;而在《完美陌生人》中,婚姻已经崩溃,但每个人都没学会放手而在出轨中努力地尝试隐藏和欺骗……出轨对于婚姻的破坏力可见一斑,那为什么这样一种行为会有如此杀伤力?

 


《完美陌生人》(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goo.gl/fvK3Ds

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首先是出轨这一行为所作用的潜在对象是哪一方?在这一点上,我们总会想当然认为出轨所破坏的是婚姻这一结合两人的形式,但出轨真正打击的并非婚姻,而是从一开始促成这一婚姻得以实现的爱情。在我看来,我们首先弄错的事情就已经注定了之后我们的每一步都会走错,而这第一步便是我们时常先天的把婚姻和爱情融为一体,理所当然地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一个东西。由这一想法造成的潜在影响最终会在日后的婚姻中显现,而它所表现的问题形式之一便有出轨。出轨是对爱情的冒犯,是对爱情——这一如今定义于存在二者之间情感——的破坏。所以,当我们讨论出轨时,我们其实应当讨论的是爱情,而并非婚姻。

当代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一夫一妻制来源于西方基督教传统。从开始基督教对于婚姻的抵制到最终无奈接受并对其改造,使得其成为基督教信仰中的一部分:男女之间的婚姻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荣耀上帝,婚姻是对信仰的体现和加固。一夫一妻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延续,进而通过西方之后的快速发展,进入现代化而成为文明行为的一部分,并随之通过其扩张与殖民传播出去。因此,我们当下的一夫一妻制度中存在着基督教信仰的痕迹,无论如今这样的痕迹是否已消散殆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融化成这一制度思想的核心。对于彼此的忠诚,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对爱情占有性的幻想,另一方面同样来自于通过这一行为来荣耀上帝,对于信仰的坚贞和始终如一,这是古老的潜流。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基督教化只不过是婚姻这一古老制度漫漫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可能追根溯源地探索婚姻制度的产生,那它和父系男权社会的诞生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母系社会衰落,男性凭借其天生的力量获取更多的猎物,从而得以在原始部族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产,而这其中之一便是选择为自己传宗接代的异性。女性是父系社会中男性的财产,这一现状几乎存在于所有文明早期。在古希腊法律中,妻子的主要职责是为丈夫生出男性继承人。妻子是属于丈夫的财产,因此当一个男性与有夫之妇出轨时,这一男性被惩罚的理由是侵占了另一个男人的财产。这一促使婚姻制度产生的原因在之后历久弥新,直到19世纪我们依旧能在西方的众多记载中发现这一问题的存在。而回顾中国历史,婚姻制度同样大同小异。一夫多妻,男子可以纳妾这一系列行为都来源于父系社会这一重要背景。

这个世界是单性别的,也是根据其建立的,所以我们最终会发现即使几个世纪过去,婚姻制度也确实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相应的或大或小的改变,但归根到底,它无法褪去其最原始的基因,它改变了自己的模样继续存在着,迷惑着我们的双眼。而在这一自适应的发展过程中,婚姻制度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把爱情拉入麾下,并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就让我们先天地认为,爱情本身就是婚姻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中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明显的特点。从而使得我们之后不得不面对两面受敌的状况。

以中国为例,漫漫几千年中主流婚姻始终并非以爱情为基础,更多是出于其他无关爱情的因素。古人说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大部分即将走入婚姻的男女双方在之前从未有机会见过彼此,那更不用提爱情存在的可能。这其中当然有特殊例子存在,例如那些流传下来的感人爱情故事,但从其中我们也会发现,故事的悲剧往往在于婚姻这一问题的出现。无论男女双方对彼此如何情真意切,一旦涉及婚姻就不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了。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薛宝钗,迎春和探春等红颜的悲剧也都是必然的,而这一悲剧就是婚姻。迎春在父亲做主下为中山狼所虐待而死;探春远嫁疆域;宝钗与宝玉最后的婚姻同样导致她雪中藏的命运。婚姻不是爱情的延续,从来就不是,如今我们的这一认识来源于西方思想文化的进入。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思想文化被引进,解放女性的运动中就包括对于婚姻自主的要求。所谓恋爱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婚姻自由。巴金诸先生的作品中都反复地反映那一时期男女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而随着这一现代思想运动的产生,我们发现爱情和婚姻开始渐渐地合二为一。就如上面所说,男女对恋爱自由的追求是为了与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而这一种恋爱关系的确立,最终必然走入婚姻。这看似意外,实则是无论如何怎样的天翻地覆改造社会却依然难以改变的隐性社会现状,即父系男权社会的产物变了模样,继续存在。婚姻这一制度得心应手地出现在新时代,甩掉自己陈旧的包袱,不仅仅洗心革面而且形象颇为光辉。这一形象得以如此迅速的转变同样是因为婚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它和国家的诞生,社会的存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处于中心地位,已经难以剔除。

爱情与婚姻制度的融合使得后者本身存在的缺点被遮盖,与此同时它又不得不承担来自爱情所导致的诸多问题。爱情之所以能融入婚姻制度,并非只是后者的需要,同样是爱情本身和它之间有着颇为迷惑人的相似性,它们就好似几块拼图般,完美的契合。而随着时间发展,这一观念便渐渐地深入人心,直到今日依旧有着强势的号召力。所谓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一类话语所反映的便是这一观念的普遍性,它藉助婚姻制度本身的强势力量使自己成为某种自然的东西,就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当我们再讨论婚姻制度的时候,爱情总是飘然而至,甚至从一开始就已经在那里,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自己是在讨论婚姻制度还是在讨论爱情,而更多时候都是把这二者当做一回事。因此之后我们会发现,讨论陷入死胡同,剩下的只是唏嘘哀叹和无可奈何,而对于出轨的无奈便是其中之一。

就如上文所说,出轨所破坏的是爱情,它所破坏的是爱情的排他性和唯一性。随着爱情被纳入婚姻制度旗下,当我们如今讨论爱情时,我们只讨论发生在两人之间的爱情,而这同时也是爱情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即它的独裁性。在黛安娜王妃回答记者关于她和查尔斯王子感情的时候,王妃说:这一段感情太拥挤。第三者的出现是两个人培养出的爱情所难以承受的打击,因为它所冒犯的是爱情最基础的东西。爱情和友情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朋友有其他朋友而嫉妒,但在爱情中,我们必然会因为另一方爱上别人而嫉妒和遭到伤害。在《我的国王》中,丈夫的出轨对妻子的打击是致命的;而在《消失的爱人中》,丈夫的出轨更是直接导致妻子对他展开疯狂的报复。在这里,爱情的唯一性与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模式出现融合,进而造成出轨对夫妻婚姻生活的双重打击。

 

《我的国王》(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goo.gl/cZ3ZO2

在哈内克大师的电影《爱》中,一起扶持生活了一辈子的夫妻最终因为一方的衰老而导致这段关系出现危机。妻子年老体衰,身患重病,丈夫不得不面对照顾妻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电影虽然叫,但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东西却让我们颤栗。存在于这两位老人之间的东西早已经不能称作爱,它是其他东西,或许一开始由爱情产生,但最终已经彻底质变。爱情没有随着婚姻的漫长而一路跟随,它在婚姻的某段路程中就溜走了,留下了由它产生或和它有些联系的东西来陪着婚姻继续下去。在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中,一封年轻时前女友的信使得丈夫再次陷入对女友和过去他们一起时光的回忆中,而妻子倏然发现自己成为这段关系中的局外人,第三者。而随着一些琐事的发现,妻子最终意识到自己在这段四十多年婚姻中所扮演的不过是丈夫前女友的一个影子。在此时,他们过去的一切都变得不稳固,摇摇欲坠。这时候爱情去了哪里?这个狡猾的家伙早已经离开,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妻双方都会意识到,像《完美陌生人》中的三对夫妻。在这样状况下,他们或许分手(如伯格曼的《婚姻生活》),但更多的则是在爱情的遗留物下继续走下去。

 


45周年》(照片來源:http://goo.gl/hXU9z0)

 

爱情的提前离场来自于它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即它的转瞬即逝。爱情产生于感觉,它是我们感觉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而感觉就像流水般,难以稳定,难以像石头那般坚固不动。我们常说,希望爱情能够坚如盘石,希望它存在直到海枯石烂。石头这一意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因为我们内心渴望这一捉摸不定的感觉能有被稳定的可能,但就像《我的国王》中的妻子最终意识到的那样,再热烈的爱情最终都会好似蜡烛般燃尽。苏格拉底说:最热烈的爱情往往有最冷漠的结局,这是爱情令人遗憾的部分,也是千百年来爱情悲剧诞生的原因。

 

而和爱情的捉摸不定截然相反的是婚姻的绵长。古老时期妻子是丈夫的财产,标明这一份财产是需要永远占有的;而在基督教中一夫一妻的忠诚则是为了荣耀上帝。几乎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质疑婚姻的永久性。离婚在各大宗教中都是不被容许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天主教的爱尔兰才立法同意夫妻离婚。而在中国,离婚从来就不是主流之事。晚年的李清照因所托非人而状告丈夫,希望与其离婚,而按北宋法律,妻子状告丈夫必须坐牢。直到晚近中国,离婚依旧不是轻而易举能实现的事情,所以有人逃婚。

爱情的转瞬即逝和婚姻的绵长导致它们从一开始就难以合拍,所以我们必然发现爱情在这漫漫长路的某个地方溜走,而随着它的离去,许多问题便开始层出不穷的登场,婚姻的平衡被打破,面临一波波的冲击,而这就是那些电影中所描述的故事。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婚姻自身不具有维稳的能力。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便会发现,曾经婚姻的稳定率之所以是如此高,完全是因为妻子是丈夫的财产这一原因。财产是没有任何权利提出解除这段关系的要求的,所以即使迎春被孙绍祖折磨虐待,她也没有任何权利提出离婚,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而这一被掩盖的由独裁手段所带来的历史中婚姻制度的超高稳定率,也迷惑了我们对于婚姻制度本身有能力稳定双方关系的看法. 

在《完美陌生人》中,早已经没有爱情存在的夫妻之所以不离婚,或许是因为有亲情存在,更多的是因为子女,而并非来自婚姻制度自身的力量。这就好似一个完美的圆圈一般,爱情的消逝导致出轨,出轨又破坏了爱情,而随着爱情的消逝,婚姻失去支柱而在风中摇晃,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当下,爱情是婚姻的入门槛,但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爱情会随着一路走下去,很多时候它也就在婚姻进入门槛之后就离开了。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不是婚姻使得爱情死亡,而是爱情自己离开了——而悲剧就在这里——我们甚至都对此无能为力。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渴望和想象着驯服爱情,让它温顺地听从我们固定下来,或是陪着婚姻不要离开,但感觉非理性和计划所能掌控的,所以遗憾也就在这里。

 

 

 

《完美陌生人》(照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goo.gl/SsTZfd

在当下,古老的婚姻制度面临着处处危机,主要的原因便是其创始基因的遗留至今。尽管一些基因被剔除(如妻子是丈夫的财产),但是就像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它始终难以彻底脱离诞生它的土壤:父权,一夫一妻异性恋,和财产有关系的,和国家存在难以弄清联系的……随着同志运动崛起,同性婚姻首先对异性婚姻这一古老制度进行挑战,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彻底推翻它,而是换了个模样的被收编其中。有一个关于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在回答记者问他对于同性婚姻看法的传闻,他回答说:同志群体本来有机会推翻婚姻制度,但他们最终选择进入其中。(大意)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无奈之举。我曾多次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表达这样的无奈,即同性婚姻是把同志先关进笼子里,然后再和其他异性恋群体一起来摧毁这个笼子。传统的婚姻制度因其特殊的基因而有着漫长的寿命,在这过程中它已经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和国家的方方面面,企图对其的连根拔起必然导致我们难以承受的动荡,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会依旧如此存在,而同样值得我们怀疑的是,它是否真的会有消亡的一天。

 

所以既然如此,与其对其无可奈何,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其的清本正源来获得一个新的视角,就像福柯所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是否因此可以在这个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稀少和独裁的现实中再创造一些新的,可能的关系呢?而如果可能,那么对于婚姻关系的讨论就是必要的。

 

(编辑:圆圆)

 

 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果需要,欢迎转载,请务必按下述要求进行: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并标明‍‍作者。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