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沸沸扬扬的英国脱欧公投将于今天拉下帷幕,这次事件虽与时下的难民问题与经济危机不无关系,但从历史纵深上来看,无非是英国人悠久的“疑欧情结”(euroscepticisme)的再度爆发。自加入欧盟以来,英国便与欧陆国家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英人对欧陆的怀疑,有着历史与地理层面的因素,也与英国和全球经济的关系、英国大众媒体在宣传中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然而,英国怀有“疑欧情结”并非表示,英国社会的公共价值和取向与欧陆国家相悖。巴黎政治学院教授Christian Lequesne于2010年写作的文章将带领大家分析英国与欧陆之间这一矛盾的关系。本文译自Atala第13期“英国:文化与身份”专刊,原标题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建设:对两者矛盾关系的剖析》(La Grande Bretagne et la construction européenne : anatomie d'une relation conflictuelle)

Christian Lequesne|巴黎政治大学教授,前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RI)主任,欧盟问题专家

        自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CEE)伊始,英国人便从未表现出对欧洲一体化的热烈支持。早于英国加入之前,欧陆(尤其法国)的众多政治人物就曾疑虑,英国的经济政治轨迹与欧洲共同体的蓝图是否兼容。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3年与1967年两度反对英国的候选资格,他认为不列颠过于依赖美国,并强调这一“特殊的关系”与“欧洲化的欧洲”的计划背道而驰[1]。
        1968年戴高乐的黯然下台为英国的加入开启了大门。1973年1月,英国进入了欧洲共同体。是时,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的保守党政府做出亲近欧洲的决定,并得到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的支持,后者认为,面对德国在经济领域愈来愈重的权势,英国的进驻不失为调整平衡之举。然而,在后来成为欧盟的这一组织中,英国从未安生自在。民调显示,不列颠人民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各项进展的敌意,始终高于欧洲平均水准。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不列颠政府也经常利用其在理事会的影响力,阻挠欧洲一体化建设的改革[2],并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他们之所以阻挠欧盟的计划,首先是因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缘故。英国不处在欧元区,也不参与实现人口流通的申根条约。另外,它还反对把多数表决制度,扩展到对税收、对外政策,甚至国防等决策的定夺上。
        我们该如何解释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建设之间保持的距离?这一距离在不断地激怒27个成员国(2013后为28国---译者注)中的一部分国家(尤其是从欧洲共同体开始参与至今的德国与比利时),以至于在2009年《里斯本条约》被实施后,布莱尔在新一届欧盟理事会主席的选举中被刷下马来。
 
        一、英国“疑欧情结”之根源
        欧洲委员会(Commission européenne)旗下欧洲民调处(Eurobaromètre)所做的定期调查显示[3],在27个成员国中,英国对欧盟存有相当高的疑虑。在2009年的调查中,针对“加入欧盟对您的国家是否有利”这一问题,56%的欧洲人选择“是”,但在英国,仅有34%的人如此选择,是27个成员国中比率最低的。当被问及“对欧盟机构是否有信心”时,英国人也没有表达出更高的热情。当48%的欧洲人选择相信欧盟议会时,如此选择的英国人只有22%;当44%的欧洲人认为欧洲委员会正为欧洲的建构做出积极的功绩时,只有22%的英国人认同这一看法[4]。
        那么,英国“疑欧情结”的根源在何处?请注意,“疑欧情节”这个一般化术语,虽然在政治科学的分析中被广泛使用,却无法准确地描述在每个国家不同的语境下、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相异的反对方式。
        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建设若即若离的关系,本质上可有四个层面的原因来解释。
        第一层原因非常传统,即与地理因素有关。英国人身居海岛,从海洋中、或如戴高乐所称,从“宽广的外海中”获取启迪。他们对欧洲的想象,以与其他大多数成员国不同的空间为基础。英国通俗的语言中,“欧洲”一词代表的仍然是穿越英吉利海峡,去往大陆。这句“我们去欧洲”的歧视别有深意。它显示出了在英国人想象存留的区隔。
        第二层原因与第一层原因息息相关,即历史缘由。英国的殖民历险、对外投资、对内与对外的移民风潮,都不断地朝向别的大陆:亚洲、非洲与南美洲。我们或许会反对说,法国与葡萄牙也深入地参与到了19世纪的殖民历险中。然而,这两个国家是在与本国相近的周边,即非洲,建立起帝国的底基。在2009年,大不列颠与全球的联系,依旧占据主要的地位。伦敦有着30%的外来人口,是最国际化的欧洲都市之一。虽然1973年后,最主要的英国商业来往都转向了欧陆,但大部分的精英人士,也如整个英国社会一样坚持认为,他们的国家之繁盛,依靠的是对全球投资与贸易的开放,而不是单单的欧洲。经济层面的对全球化的偏好——再一次,这一倾向没有反映出商业潮流的实际趋势——让“疑欧情结”得以滋长。对于大不列颠,欧洲似乎过于狭窄。
        英国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另一项影响“疑欧情结”的历史因素。英国大众不断称颂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未被希特勒占领,而欧陆国家都是纳粹主义的帮凶,它们要么被占领,要么保持中立。2009年的英国电视中,强调英国人在二战期间光荣的对抗态度的纪录片依旧大量出现。因此,当欧陆人民支持欧洲共同体,以此作为克服国家-社会主义难题的方式时,英国人从未共享过这一情感。1980年代,1925年出生的保守派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提醒民众,大不列颠所遭遇的大部分苦难都来自欧洲,而美国人却在英国困难的时刻,不停地给予帮助。我们明白,这种对英国历史的表征已深深埋入民众的想象中,它无法给欧洲共同体提供合理性。
        英国“疑欧情结”的第三层原因与英国经济的现状有关。自1990年代中期,英国的经济——其蓬勃发展与欧陆经济相比,晚了20年之久——来到了快速增长与低失业率的时期,尤其是在伦敦与英格兰南部地区。其发展模式,由撒切尔夫人的保守政府在1979年创始,1997年后更由托尼·布莱尔的工党政府继承,所依托的,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解除管制,以及向着服务业与金融业的大幅转向。诚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损害了这一模式的合理性,但始终没有动摇其底基。很多英国人仍然相信,金融危机只是形势所致,英国的经济实力与70年代末期相比更为强盛,解除管制可以带动结构革新,而来自欧陆的陈旧国家却无法成功地改良。较之欧陆国家,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德已经成为不列颠人民根深蒂固的信仰,使得他们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不信任欧盟的规章制度[5]。英国与法国在这一点上的反差甚是有趣,在法国,“疑欧情结”的滋生,反而是因为欧盟对经济没有做到足够的管制。在2005年5月法国举行的针对欧盟宪法的公投中,不少欧洲怀疑主义批评都涉及到了这一主题[6]。
        英国“疑欧情结”的第四层原因与其媒体分布的结构相关。不列颠是在新闻层面极度分裂的国家。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的广播电视频道、诸如《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报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肃、最一丝不苟的传媒之一。然而,在其他欧盟国家,也没有像英国一样,有着如此耸人听闻、如此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的大众传媒。在三千万每天读报的英国人中,四分之三的民众阅读《太阳报》(The Sun)或是《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等非严肃类报纸。这些报纸最喜欢攻击的目标之一便是欧盟和欧陆大国(法国与德国),它们被不断地塑造成对英格兰国族身份与历史的侵犯者(这里我们使用的词语是“英格兰”,而非“不列颠”)。这些被传媒大鳄(最有名的莫过于澳大利亚-美国籍商人默多克)管辖的报纸,其竞争之激烈,使得它们不断地用挑衅的、咄咄逼人的封面来批评欧洲。“恶毒的”布鲁塞尔欧委会浪费着纳税人的金钱;德国人、法国人“奸诈至极”,他们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中获益,用英国人的钱来贴补自己国家的农业,这些都是常见的被攻讦的论题。而这些报道肯定会影响到普通读者的观感。Charles Grant曾针对大众媒体记者关于欧洲的报道做过研究。2004年,那时人们还在谈论欧盟宪法,《每日邮报》曾发表文章,声称欧盟外交部长的提名,将必然使得英国让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职位。2007年,《太阳报》的主笔记者之一曾宣称,若是五个欧盟国家(没有英国)组建出了欧盟宪兵制度,那么,这股新军势力将会在伦敦的街头进行巡逻[7]。这些非严肃类报纸,即使它们的报道与事实不符,也不会有任何惩罚,它们对英国政治人物的所言所行都有影响。在其他任何一个欧盟国家,都不会如英国的媒体这般限制政府官员在表示自己对欧盟事务的立场时所采取的表述方式。托尼·布莱尔在1997年没有举行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公投,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周期与其他大部分欧元区的国家不同,但另一原因,在于布莱尔深知,这一决定会被八卦报纸猛烈攻击,他新成立的政府会因此站不稳脚跟。他无法承担此等风险。
 
        二、“疑欧情结”并不表示“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虽然英国社会对欧盟表示出怀疑主义的立场,但在其价值与取向上,却非常的欧洲化。这是一个深层的悖论。
        若以经济问题举例,法国人经常犯的错误(左派更甚,右派亦如是),是相信不列颠的经济在根本上更接近美国而不是其他欧盟国家。在法国人的政治想象中,英国经济的表征,是低税收、低福利国家。没有什么比这更错误的印象了。虽然英国人不像法国人这般质疑市场经济,但他们与大多数欧洲人一样,生活在高税收、高福利开支的国土上。2008年,英国福利开支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5%。欧洲的平均比率是46%,美国为37%。德国一般被视为市场经济的代表性国家,但在2007年,德国在公共事务上的花费只比英国低了些许。英国的工会化比率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尤其超过法国。自1997年工党上台后,英国对教育和医疗的支出翻倍(维持了由国民保健署[NHS]组织的国民医疗体系[8])。虽然个体间的贫富差距在英国十分巨大,却也不及意大利。英国也如波兰和捷克一样,在雇方的压力下,要求豁免《里斯本条约》所规定的某些基本条款在本国实施。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担心,这一宪章会过多地加重罢工的权利,重新唤起民众70年代大罢工的回忆。即便如此,英国社会对福利国家的向往是与欧陆人民的诉求相一致的。
        同样,英国公民所维护的价值,比之美国,更接近其他欧洲人。英国社会非常世俗化,仅有20%的民众定期礼拜,而50%的美国人经常出入宗教场所。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的调查显示,在2003年,英国人与其他欧陆人民一样反感对伊拉克的入侵。2007年,大多数不列颠人对布什政府在关塔那摩监狱对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关押情况表示震惊。2009年,大部分英国人——与美国人不一样——反对本国军队驻守阿富汗。“男孩们回来吧”(指的是所有职业军人)是电视报纸上经常出现的议题。
        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建设之间矛盾的关系并不表示他们拥有与其他欧洲社会不一致的价值与社会诉求。同样,“对欧洲一体化的不信任”也应与“欧洲各国间的社会差距”问题有所区分,这正好体现了这一耐人寻味的悖论的关键之处。
        我们更应在精英阶层、在政党、在媒体中,而不是在社会本身追查英国的“疑欧情结”。2010年,保守党在大选中的获胜有让“疑欧情结”加深的危险。与大部分工党成员、自由民主党派人士不同,绝大多数保守党成员仍然坚持对国家主权的传统辩护,这尤其体现在他们拒绝欧盟机构,将其视作对西敏宫民主合法性的危害。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将于2010年成为首相,他自身并非属于撒切尔传统、在意识形态上持欧洲怀疑论调之人。但面对本党在下议院的普通议员(英语里称之为“backbenchers”,即后座议员)时,卡梅伦无法公开表达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开放立场。一旦入驻唐宁街10号,首当其冲的问题之一,便是弄明白是否必须在更广阔的现代化框架内,颠覆党内的“疑欧主义”路线,正如布莱尔对他的政党进行改革,向着“新工党”发展一样。卡梅伦可以获得经济圈人士的支持,他们在传统上更靠近保守党,也深知自1973年起,不列颠在欧洲市场获利甚丰,而金融危机时,欧洲所代表的是一种保护性的框架,这不应该被忽略。
 
杜卿 编译
 
注释:
[1] Françoise de La Serre, La Grande-Bretagne et l’Europe, Paris, PUF, 1987. (本文所有注释均为原注---译者)
[2] Stephen George, An awkwardpartner: Britai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 这是欧委会针对欧洲一体化建设对所有联盟成员国进行的定期调查,其优点在于,不同时期提出的相似问题,可以让学者对公众意见在各个时期的走向进行研究。然而,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欧委会的某一些问题值得批评斟酌。
[4] Eurobaromètre, n° 71, septembre 2009
[5]请参考Jack Hayward的文章, 收于Bruno Jobert (dir.), Le Tournant néolibéral en Europe : idées et recettes dans les pratiquesgouvernementales, Paris, L’Harmattan, 1994.
[6] Christian Lequesne, La France dans la nouvelle Europe : assumer le changer d’échelle, Paris, Pressesde Sciences Po, 2008.
[7] Charles Grant, « Exclusive ! The British Press is different »:.

[8] Florence FaucherKing, Patrick Le Galès, Les Années Blair,1997-2007: le bilan des réformes,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7. 
[9] German Marshall Fund, Transatlantic Trends 2009
 
(图文编辑:杜卿,图片来源:https://goo.gl/qN1hlW
★本文由微思客首发,转载时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6),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Christian Lequesne,编译:杜卿。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译自Christian Lequesne与2010年在Atala第13期“英国:文化与身份”专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标题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建设:对两者矛盾关系的剖析》(La Grande Bretagne et la construction européenne : anatomie d'une relation conflictuelle),原文链接:http://goo.gl/77aLQD。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