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从异族之忧到分裂之患: 晚清民国对“回族”话语的两次挑战
作者:姚宇
编者按:和姚宇聊的时候,他有两句话很打动我,“历史是化解敏感的一个视角,因为事实俱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混同民族与宗教的做法弊端明显”。
(图片来源: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2008/2008-04/30/content_13131465.htm)
今日存在于人们日常观念中,并作为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是建国后民族识别和划分的产物。但“回族”的称谓,及其背后那种将伊斯兰教与特定族群挂钩的观念,在中国却绝非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的几十年间,随着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伴以现实政治文化环境的相对宽松,“回族”话语在不同层面上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也为新中国以后相关民族地位的确立构建了基础。然而,同样在这段时间内,此一话语亦曾受到来自各方的反思、挑战乃至压制。
本文即简要介绍辛亥前与抗战中两个时期国内反对“回族”说的言论观点,并对它们的时代背景和内在意涵作粗浅讨论。
1908年由在日本留学的回民青年创刊的《醒回篇》是中国早期的穆斯林自办刊物,该刊以提倡宗教改良与教育普及为宗旨,寄望以此为途径,达致“开明国家,强盛天下”的目标。在该刊的首期,也是唯一一期中,黄镇磐的《论回民》一文首次对“回族”或“回民”的称谓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开篇即提出“回以名教,非以名族也”,并通过对回教发源传播的讨论,指出“夫教非传自回纥,而奉教者亦不仅回部之民”,在文章看来,即便中国历史上的首批回教徒系西土而来,但“千数百年后,以生以息,若置洪钧、熔巨炉,其早化为同种也久矣,夫安得指为异族也哉?”作者之所以对“时人政论,辄以满汉蒙回藏苗相提并称,俨然以六大民族标榜之”的话语不加赞成,依文中的说法,乃是由于担忧此种民族主义的思潮可能不利于国家全体的团结统一。文章说:
夫神州大陆,中原杂处,惟满汉久分门户,所谓回者,厕列其间,相安无事。闻之父老,有所谓‘争教不争国’者,殆即回回入中国传教之宗旨也耶?近人不察,每以回民目之,且有谓为回族者,则是满汉之外又树一民族之敌,吾恐同种相残,互相吞噬,不数百年,黄人扫迹,则世界尽化为深目高鼻、赤发碧髯儿也,岂不大可哀哉!
不可否认,作者之意,是认为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不应以“民族”之故,于本已对立的满汉之外再立门户,以致徒生隔膜纷争。但我们细究行文,并结合回民在清代屡遭打击和非议的背景,不难发现,黄氏此处否定“回族”乃至“回民”之说法,多少还出于一种对被贴上“异族”标签的反感和忧虑。他所谓回教宗旨的“争教不争国”,在这里并不是说回民祖国在外,与外教之中国无关,而毋宁说是表达回民群体既非有组织的政治势力,亦无特殊的政治权力诉求。
二十多年以后(1936),回民刊物《突崛》所载《敬告回族青年》一文中,仍谓“在满清执政之时,横行霸道,排斥异族……而吾回民所受之痛苦,尤为惨酷”,由此可见,辛亥以前回民学者对“回族”说的谨慎态度,至少部分地包含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政治策略。当然,在当时,此种谨慎态度的对象仅是满清政府,抑或包括了革命前夕高涨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则是另一问题了。
辛亥爆发,民国肇始,“五族共和”成为整合和协调国内政治力量的重要理念。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即说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此为民族之统一。”不久后的《清帝逊位诏书》亦谓:“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新旧、南北的政治力量以“五族共和”的共识为纽带作出妥协,以确保民国与清朝在主权、领土上的连续性,此点近年来已多为学者指出。
然而,“五族”之一的“回”究竟何指,却是一个重要却不甚明晰的问题。一方面,如上所述,“五族共和”口号的意旨很大程度在巩固边疆领土,“满”、“蒙”、“藏”都有对应的边疆区域,则“回”也不应例外。由此推之,“回”所对应的地理地域,应为清代所称的“回疆”或者“回部”,而“回族”亦只包括新疆的穆斯林,而不含内地的回教徒。有学者即指出,“从理论上说,国民党从来没有承认过内地回回是一个民族。‘五族共和’口号里的‘回’,仅指缠回而已”。
另一方面,此一口号的模糊性在当时无疑给散居全国,并多少已具有族属意识的广大回教徒带来了极大鼓舞,他们自然地将“回族”与“回教”划上等号,并视之为寻求族群归属和主体地位的有力依据。比如,1913年的一期《回文白话报》发文支持共和,理由之一即是“若能政府巩固,民国光昌,我们是五族的一分子,那不是利益均沾么?”学者白寿彝后来在《中国回教小史》中亦提到,“民国建造,以五族共和相号召,回族(回教)被列为五族之一。不管‘回族’一词在现在是有如何不同的解释,但在那是是指全部中国回教人说的。这是回教人第一次在中国政治上,取得非回教人同等的地位。”
也因如此,尽管民国成立以后,对于“回族”的界定问题,官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无明确的表态(多使用“回教同胞”),且在政治上通过以区域代民族的做法,淡化内地回教徒的民族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一词仍多见于报纸刊物,并成为整个民国存续期间回民进行政治参与、争取政治权利的重要话语。
(回族开斋节,图片来源:http://www.farmer.com.cn/tppd/tstx/201507/t20150717_1129089.htm)
为“回族”问题增添复杂性的,是日本侵华的图谋与行动。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初始,即有日本人以伊斯兰教为名来中国接触调查回民、建立相关组织,以为侵华之准备。日本人佐久间贞次郎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回光》杂志,次年以笔名发表《中国政局与回教徒》、《孙逸仙所暗示之民族主义与我回族》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不断强调“满、蒙、西藏相继离叛”、“中国政局势难收拾”,而“我回民不能不有政治之觉醒”,暗示和煽惑回民进行“民族自决”,以达其分裂中国之目的。
不论此种宣传成效如何,“民族”话语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成立,尤其给国人敲响了警钟。1934年,回民在政界的要员马鸿逵在《西北问题研究会刊》上发表《西北之两大问题》一文,声明反对以内地回教徒为“回族”的说法,而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各位更得明白,甘青宁的回教同胞,和新疆的缠头,绝不相同。并且宗教是宗教,民族是民族,不能混为一谈。中国的人民,因信仰自由,信仰了回教,仍然还是中华民族,并不因信教而变为阿拉伯民族,这正好比中国人信仰佛教、信仰耶教,并不能以为信教而变为印度人和犹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知道我们是中华民族,是四万万人里的一部分。
此后,虽有不少回民学者,如金吉堂等,发文阐述了不同意见,但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主流学界也开始反思“民族”话语可能带来的影响。1939年2月,史学家顾颉刚在的《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著名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适用这‘民族’二字。”他批评民初的“五大民族说”对国家团结统一带来的消极后果,认为这成为了帝国主义者分裂中国的“方便法门”,在他所举事例中,亦提到了回族问题:
五大民族说……造成了今日边疆上的种种危机……这恶果的第一声爆裂,就是日本人假借了“民族自决”的名义夺取了我们的东三省而硬造一个伪“满洲国”。继此以往,他们还想造出伪“大元国”和伪“回回国”,自九一八以来,他们不曾放松过一步,甚至想用掸族作号召以捣乱我们的西南。
文章刊出后反响极大,引起了围绕国内民族问题的学术论辩,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需要指出的是,在后来的《我为什么要写“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中,顾颉刚将西北回汉在日常生活中的隔阂冲突,亦归于“‘民族’二字的作祟”,即认为民族的标签,往往使具体而微的私人纠纷,错误地上升为回汉两族的矛盾冲突,从而加深了两族人民间交往对待的鸿沟。
不知是否与顾氏此文有关,同年7月,蒋介石在中国回民救国协会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首次对代表官方对“回族”问题作了明确表态,否定了“回教即回族”的说法。他说:
中国有许多佛教、基督教、回教,可以说都是汉族信仰宗教,佛教不能称佛民,耶教不能称耶民,那么回教也不能成为回民。宗教传布之目的,在于普遍,若回教之信仰,回民和回族始有信仰资格,未免将宗教本身变得狭小,不是宗教之本义。若回教即回族,难道非回族人便不能信回教么?
次年,回民学者傅统先在所著《中国回教史》中,重申了这一立场:
人类能否因信仰一致而有相同之生活习俗者,即组织为一民族,实为一问题。……若回教为一种部落之宗教,则凡信此宗教者,均属此部落之人士,其他民族无参与此宗教之机会也。如回教为全人类之宗教,则任何民族皆得为伊斯兰教徒,则绝无将回教徒之种族打成一片之理。今人几无人不承认回教为最大之世界宗教之一,故回教徒亦决不能自成一单纯之民族。
以上诸人在论述回教徒不能构成“回族”时,都以回教的普遍性、世界性及宗教与民族的区分为论据,但实际上,早在1908年,黄镇磐的《论回民》一文中,即采取了类似的说法,文章说:
如回附之以民,是民已系之于回也。况佛教传自印度,不闻佛其民印度其民也,基督教传自欧美,不闻基督其民欧美其民也。……一神教且皆以普及世界为目的,其博爱广施,故无国界也,世之宗回教者……不独一中国,已彰彰明矣,又乌得以回民概之耶?
(回族礼拜寺,图片来源:http://www.wabuw.com/info/10519)
显然,相隔三十余年的“回族”论说,在相似的修辞和结论背后,有着并不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含义。
辛亥前夕回民青年的自我界说,多少包含对回教徒群体被视为“异族”而遭到排斥的担忧;而抗战以后的各方表述,除了纯粹的学术讨论,更与国家危急之际,增进国民“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确保国内团结统一的政治需要有关,因此不仅官方表态,汉民学者亦主动发声。
当然,国民政府回避乃至否认“回族”说的做法,是否即能抑制回民已被激发的族属意识,这些举措是否事实上有损回民权益,而另一方面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有关争论,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它们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图文编辑:陈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于微思客,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微思客团队,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6),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姚宇,《清华法律评论》编辑,清华大学比较法与法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