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
    每一个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故事。小孩子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的睡前故事睡着;长大了上学了语文课本里也有许多寓言故事。印象中,语文课本里经典的一些故事有《小猴子》《陶罐和铁罐》、《喝水不忘挖井人》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里宣扬的都是一些很正面的价值观,例如做人不要骄傲、要懂得知恩图报、要懂得奉献等等。可是,批判语言学家告诉我们,“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批判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控制和统治社会的工具。意识形态常常通过不同形式的话语(discourse)被表述或者再制造,例如教科书、媒体、广告、政治演讲、宣传口号等等。有一些论述传达的意识形态信息很明显,例如宣传口号“搞好计划生育,促进经济发展”;但也有一些话语的表达比较隐晦,通过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语用、语义、篇章构造等等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渗透”进去。
    批判语言学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来“解构”意识形态的话语是通过哪些技巧来呈现,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策略等如何扮演了意识形态再制造的角色。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
    (一)词汇
    词汇的选用是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表达或说服用法。例如:恐怖分子/自由斗士。对于同一个人或群体或社会议题,词汇的选择则反映了立场和价值观的不一样。例如,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5年议会公投空袭IS的时候宣布使用带有贬义的词“Daesh”称呼IS,而不是以往较为中性的词语“Isil”。这些使用是为了强调“我方”观点的正面意义,以及“他方”观点的负面意义。
    (二)语法
    语法的分析主要包括“主体是否清晰(agency)”、“表述是主动态还是被动态(passivations)”、“动词名词化(nominalizations)”等等。批判语言学家认为,如果要强调负面他人的责任,则会把责任人放在主语位置,使用主动句,主体清晰;反之如果要弱化自己人的责任,则会使用被动句,省略主体,让人感觉他们是被动的,无能动性的正常犯罪。“动词名词化”则经常和主体缺失一起使用,使得事件的过程时态模糊,主体不清晰。
    (三)修辞法
    修辞学的技巧包括有夸大、轻描淡写、委婉说辞、讽刺、弱化、重复、暗喻等。例如,男权社会描述女性会使用贬低的词汇(如“剩女”),以及缩小化、边缘化其形象。
 
    二、教科书中的价值观
    学校和教科书作为被统治阶层掌控的资源,不可避免地成为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巩固其统治和维护其利益的一个工具。
    下面用一篇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陶罐和铁罐》来解释批判语言学家如何通过“解构”课文来分析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价值观。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时间一天天流逝着,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中,上面盖满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
       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一些人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真的,一只陶罐!”其他人都高兴地叫起来。陶罐被人捧起,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他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他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他掘出来吧,他一定闷得够受了。”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地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已腐蚀成一堆锈土了。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铁罐塑造的形象是傲慢无礼、施与不公平待遇的强势一方,而陶罐塑造的形象则是脆弱忍让的弱势一方。当陶罐被铁罐欺凌的时候,它首先是礼貌地回应、试图达成和解。当和解不成功,铁罐进一步欺压、得寸进尺的时候,陶罐采取的态度则是保持沉默。
    整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构建双方的观点,这样的一来一回的对话形式让儿童读者更容易辨认怎样的行为和回应是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而怎样的行为和回应则是不被接受的。课文通过重复的行为-结果对话模式来强化文章“谦虚和忍让”的宗旨。例如:
    第一轮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第二轮对话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第三轮对话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 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第四轮对话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除了通过文章构建的形式来强化意识形态,这篇课文还通过对话中的修饰和转折的词语来进一步强化“忍让”的正面社会评价。把文中描述“铁罐”的词语和对“陶罐”的词语分类会发现,所有对于“铁罐”的描述都是贬义的,而对“陶罐”的描述都是正面的。
    1、描述“铁罐”的词语
    看不起、奚落、傲慢、轻蔑、腐蚀
    2、描述“陶罐”的词语
    谦虚、和睦相处、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课文的最后一段更是强化了中心思想:如果你谦虚并且容忍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你就能在社会里生存下去,否则你则会被你的傲慢所害。故事情节里设置的时间跨越,更是在暗喻长时间的“容忍”才是生存之道。
 
         、批判语言学家看教材
    根据Liu(2005)的统计,308篇故事题材的课文里,有18篇课文是类似《陶罐和铁罐》这样的宣扬“谦虚和忍让”的课文。这些歌 颂“自我约束”和贬低傲慢的文章背后,其实宣扬的我们应该接受现状,竞争和试图改变是不鼓励的。“谦虚”(modesty)这里指的是不用炫耀,不要骄傲;“容忍”(tolerance)并不是西方价值观里的对多种文化的包容,对不同意见的接纳,而是指在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我们要为了“和谐”的大局面而忍耐,不要去争取正义。这样的“谦虚”和“容忍”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是政府和精英阶层用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化学生自我约束,做个听话的人以达到统治的目的。
    批判语言学家认为,人在处理语言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在把这个字对应到脑海里对这个字的理解,例如“心”这个字总是想到桃心图案。同时被激活的,还有同样储存在长期记忆里其他相关的一系列信息(prototype):爱、温暖、“我爱你”、xin、情人节、妈妈说的话、国家、爸爸的手术等等。对“心”这个字(或者听到别人说这个字)的理解,是这些所有信息的融合后的理解。而我们对于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对错的理解,也融合在其中。
    《陶罐和铁罐》的问题就在于,统治阶层通过教材的编写,强化了“容忍”作为应对“不公平待遇”的一个价值观,同时也弱化了“容忍”有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而批判语言学家则是通过“解构”这些隐藏在词汇和篇章之间的策略,揭穿教科书与教学话语中知识选择过程和价值信念系统。
 
参考文献
理论部分:
1、石之瑜.(2003). 社會科學方法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Fairclough,N.(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gman.
3、Van Dijk, T. A.(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 249-284.
《陶罐和铁罐》例子以及分析:
1、Liu, Y.B. (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6:1, 15-30.
 
       (图文编辑:陈锴   图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由微思客首发,转载时务必完整保留此说明,并注明: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并附上本网页链接,作者元嘉草草。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