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座健康的大院

——再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余祥源

我把《动物凶猛》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弄颠倒了。

在高一的一个夜晚,我在被窝里用父亲的旧笔记本看完了《阳光》的DVD,而直到大三我才读了《动物凶猛》。直接的后果是,马小军只能是夏雨,米兰只能是宁静,于北蓓也只能是陶虹。这大概是电影的魔力,它带给我们一系列的面庞,而这些面庞在我们人生其他任何时刻都静静陪伴我们。因此90年代电影上映之初那些以对原著的忠实程度来评判其优劣的论调在我看来都有些滑稽——或许他们也该试试颠倒顺序。

文革,文革,长期以来对于《动物》和《阳光》的解读总是要往文革往政治上引。而在我看来,王朔,1958年生人,姜文,1963年生人,两个北京“大院孩子”,谈及少年事,文革时期将是唯一指向。因此,刻意的政治意图是否一定存在,或者是否构成故事背后的主干含义,我存有几分怀疑。《一部电影的诞生》详实地记录了《阳光》从孕育到横空出世的艰难历程,其间的万千困难,姜文和剧组都以无比的执着甚至疯狂来极力支撑,几度从绝望中死命爬出,足可见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深爱!从这点来看,这部片子传达的一定是一种纯粹而饱满的激情,而非“影射”或“反讽”之类的侧目和斜视。而这与我的观感是极为贴合的。

我感到健康的美。这种美,诞生于《动物凶猛》,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放射光芒。

健康的“胳膊和腰脚”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是朱自清《春》里的话,表现的是春天的力量。而《阳光》里的少年拥有的正是春天般的身体和活力。

马小军在耀眼的阳光中爬上房顶时,我们看见他赤裸的上身拥有黝黑的健康肤色和毫不拖泥带水的线条:精瘦而结实。而当“大蚂蚁”在仓库里把胸膛敞开时,我眼前居然立刻浮现出“什刹海武校”几个大字——多精干的身板!条块分明!结合着“大蚂蚁”那大大咧咧的长相,人物简直原地蹦跶起来。不由得佩服姜文选角眼光独到。而我相信,当九十年代的观众看见澡堂桥段里那齐刷刷的屁股,看见男孩们为了躲避于北蓓的目光而一齐躲在柱子后面时,会发现自己仿佛是第一次在银幕中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孩儿。

而我们几乎可以预感到这样的身体所具有的活力。贯穿全片,在这帮孩子身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缓慢的动态。他们跑,他们飞快地骑车,他们从高处一跃而下,他们翻墙,他们玩高台跳水,甚至上个假山也要走险要的“捷径”——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气力,于是根本没法安安稳稳地小心走路。在冯小刚所扮演的胡老师的课堂上,那个闪电般穿过教室又从窗户跳出去的学生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却生动地反映出这帮孩子的活力,或者说,身体的“爆发力”!望着马小军毫不意外的脸,你会明白,这点儿功夫可不新鲜!于是在后面的仓库中的烛光聚会上,大家把十八般武艺都现出来:倒立,空翻,侧旋……让人眼花缭乱。对比起今天那些只在点鼠标敲键盘时算得的上快的青少年,他们就像超人一样。

米兰的身体也是美的。当她穿上泳装出现在游泳池时,她的确显得有些胖。但那和如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肥胖有本质区别,是一个“未经雕琢”的少女所展现出的自然的状态。她是健康的。村上春树就说过,一个并不完美的身体会让他感觉到真实。的确,当我们看见杂志和海报上那些按照极致的曲线标准呈现的体态时,惊艳之余,更深刻的感受恐怕是虚幻和距离。于是当米兰说“其实我也就是腰粗了点儿……我是胖了点哈”的时候,那种自然亲近,那种大大咧咧毫不做作的状态比一个抽除一切多余脂肪的胴体更让人愿意接近。谁会想和虚无缥缈的东西握手呢?我不否认流行的骨感可能代表着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但这种执着不免显得有些另类,甚至病态。

当片尾,米兰在混乱中露出自己的乳房,我相信每个男性观众都会为之震撼!那是一个少女饱满坚挺的乳房,健康而纯洁,不会使你产生任何猥琐的想法。在我看来,米兰的形象和她的身体在那一刻达到了顶峰。对少女身躯的想象,是人类最美的想象之一,而当鲜花最终绽放在人们眼前,存在于秘密和阳光之间的那种张力,会让人久久眩晕,代表着美不可思议的最终实现。这注定是宁静演艺生涯中的经典一露。

而小伙子们一身同样的军服,洒脱而大方,没有如今刻意为之的相互区别,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如一家的团结氛围。他们身上的活力,和军服本身所代表的那种属于军人的干练相结合,尤其俊朗和帅气。当兵回来的刘忆苦,往凉亭的凳子上随意一坐,不要说那时的米兰,就连今天的女孩儿见了,一样会怦然心动。

健康的心

需要先强调一个前提:这帮孩子,是在了无顾虑的状态下呈现出片中的状态。马小军在片头的自白中说得很清楚:这座城市,属于我们。除了极少出现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然而,在表面的极度叛逆之下,我仍然感受到存在于这些大院孩子内心的“健康因子”。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欢迎外国特使的桥段中。马小军画着那个年代滑稽的浓妆,十分卖力地边跳边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他的笑脸淳朴真切,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兴奋的目送黑色的外宾车一辆辆开过。这使他内心的天真烂漫展露无遗。于是此后,不论他抽烟还是打架,那个笑脸就仿佛一个参照,使我们明白,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在经历他必然遭遇的诱惑和错误,而一颗并不成熟的心显然要将所有的错误都犯一遍。这其实是一种极为自然的成长状态。试想,马小军要是展露出和他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老练、圆滑,谦虚谨慎,从不吹牛,仿佛过来人一般地和伙伴们的莽撞与疯狂行为划清界限,这种成长方式是否更加虚假和可怕呢?

然而他们是团结的。羊搞被打之后,大家的表现很统一:就像是自己被打了一样。在庄严的《国际歌》当中,“车队”出发了。马小军当然犯了错:他下手太重,但究其原因,是想巩固自己在团体里的席位。这是一种归属感,对于一个少年至关重要。正是这种归属感,将一帮伙伴紧紧连在一起,组织身份是少年之梦的一个组成。而同样是打架,大桥下规模庞大的两军交战竟然以莫斯科餐厅的把酒言欢告终,两帮人最后一起把王朔扮演的小坏蛋在毛主席像面前抛起,象征着一切的恩怨一笔勾销,从此似乎开始“紧密团结”。我们这才发现,在这个少年世界当中,没有血海深仇,没有铭心之恨,不外乎都是青春的热血和它所必然引起的种种误会,而这些误会,又往往“相逢一笑泯恩仇”。

除了争强好胜,男孩世界的另一个主题是女孩。马小军在望远镜中看见米兰时,当他放下望远镜,那种表情仿佛朝圣。米兰那阳光下微笑的形象在雾一般的光线中拥有着迷幻的色彩。马小军被这种美所震撼。在他的目光中没有情欲,更像是一种崇仰。在一个要为勃起而感到羞耻的年代,正是这一瞬间的震撼与一个少年的浪漫一同构成了对一个女孩的爱恋。马小军从米兰那里期待的,通常只是她对自己的关注,与肉体无关。尤其在米兰和刘忆苦相识之后,这种简单的愿望却进一步发展成浓浓的醋意和折磨人的苦恼。

米兰比马小军年长不少,却和刘忆苦颇为般配,这使得马小军越发把自己关在一个弱势的房间中自寻烦恼。这是一个少年初次遭遇爱情的痛苦。马小军慷慨地为爱付出:他不顾危险爬上烟囱顶,遭遇了九死一生的跌落,也曾整天地徘徊在米兰家门口只为见她一面。然而他发现这种全心的努力最终却在刘忆苦轻描淡写的举止中败下阵来,这种挫败和打击,让马小军难以承受。于是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他声嘶力竭地呼喊米兰的名字并最终在绝望中对米兰动手。似乎那种属于成年人的占有欲在少年疯狂的时刻占据了他的心。王朔的描述显得冷酷,“办完我要干的事”的马小军像个残忍的成年男人,情欲一旦疏泄,一个年代便无法追回。而姜文的镜头下,那个慌不择路逃离米兰卧室的少年,却把一个男孩儿站在成人世界门口那种无措与爱情带给他的煎熬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劲!”马小军这句话可能并不是违心的,因为他曾那样认真而一厢情愿地“经营”着自己的“爱情”,也正是这爱情,带给他忧郁的同时也使他成长。苦恼依然持续着,他光着脚丫在空无一人的胡同里缓缓骑行。

我不禁感叹,那时的男孩和女孩,走得多么近!米兰可以大大方方地穿着泳衣坐在马小军身边,于北蓓可以毫无顾虑地成天与一帮男孩混在一起。那种玩伴的关系似乎因为隔离了性的话题而拥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而如今早熟的性意识无孔不入地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男孩女孩似乎都更“了解”对方,也都互相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那种心态上和“观察角度”上的变化,反倒使男孩女孩间的距离更大了。这并不健康。

健康的“大院”

我认为,当马小军的父亲在片头随大军乘飞机离开,父权和它所影射的政治就离场了。中途王学圻所扮演的父亲回到了家,但也仅仅是以父亲的身份,碰见儿子“交女朋友”,他固然打了儿子一耳光,但教育的口吻却是慈爱的,并且旋即就再度离开了,并给马小军留下两块钱零用钱。然而这只是整个“退场”的一隅。正是因为这种“退场”,使得大院和城市——一座更大的“大院”,一同成为了纯粹的“少年世界”。

“太亮。”《阳光》里没有一个阴天,就连片尾的夜雨也是酣畅淋漓的。炫目的日光和似乎饱含情绪的大雨是疏泄少年浪漫心情的最佳空间——正是环境反常规的虚幻消除了它与精神的对立,于是阳光和大雨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变成正文,变成了情绪的一部分。因此,那种束缚想象力的现实规律随着一个崭新空间的“升起”而退场了。

而对于大院环境来说,马小军的“撬锁游记”是一次生动描写。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那些现在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当时闻所未闻”,因此,一切分散人注意力的多余元素都“缺席”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得以专注于相互的交流。试想如果网络和电子游戏早早地闯入了大院,孩子们还会在暑假的的茶余饭后跑到假山上聚会吗?如今的孩子,越来越偏向于戴上面具,然后在虚拟世界中眉来眼去。

在单纯的环境中,商品世界的价码消失了。或许这应该归结为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不过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得以免去寻找寄生的麻烦。伙伴关系,是通过交往建立的;爱情的表达,也更直接地指向心灵,而非必须用一些昂贵的物质来暗语。《阳光》与《动物》中的少年是没有物质和经济的纷争的,要吃冰棍,便有人去买,大家一起吃。在我看来,正是一个“不数钱”的少年形象才配得上这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旦他的注意力开始关注数字,关注“该谁去买冰棍”,而非冰棍所带来的伙伴们的凉爽快乐,那么一切的单纯关系便会逐渐分崩离析——裂痕正是由利益催生的。好在这大院中,金钱与利益关系也退场了。伙伴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剔除了外在的“独特”,而是凭借各自不同的性格与魅力相互交流、区分,免去了一切做作的雕饰,获得了纯粹的情绪。

而《乡村骑士》的存在,是让我感到这一系列“退场”的重要因素。那旋律只与梦一般的少年回忆有关,不会夹杂任何杂质。它正如阳光,出现,上升,又缓缓落下。那是昨日的阳光,怀抱着温暖而怀旧的情绪,珍藏着少年的浪漫。我想姜文一定是初次听到它之后便将它珍藏在心中,然后一直等待着有朝一日用一个自我的表达来与这份美好合流。于是当我们看见马小军的黝黑的皮肤沐浴在屋顶梦幻的光芒之中,伴随《乡村骑士》舒缓的音符,我们看见了姜文的少年回忆。那时我们将理解他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迷恋与疯狂的来由,回想起自己儿时的那个阳光中的院落。

★本文经作者授权由微思客推送,首发于“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余祥源,如需转载,请附上本说明,并附上本网页链接。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