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李柏翰、于政民 | 微思客法律白话文撰稿人

每年的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恐跨与恐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IDAHOT),源于1990年时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同性性倾向自《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标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中移除,可以说是去病化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科学证据无法证明性倾向可以改变,甚至无法正当化为何一个人的性倾向需要被改变,因此任何医疗行为的介入都被认为抵触了医学伦理中的不伤害原则。台湾精神医学会也早已发出声明,表示「精神科医师应有社会责任,经由倡议来改善社会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别认同和性倾向相关的不平等。」

因此,卫生福利部原本预计在今年三月正式公告禁止「性倾向矫正治疗」,并纳入《医师法》第28条之4第1项规定「不得执行之医疗行为」中。没想到在草案法定60天的意见陈述期内,竟有超过80件反同人士及团体的抗议公文及书信,于是草案被迫延后。

事实上,医疗权威对性/别少数群体的压迫,经常是体现并回头再加重社会歧视最深层的帮凶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的美洲区域办公室──泛美卫生组织(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终于在2012年正式发表《治疗一种不存在的疾病》的声明,表示「企图改变性倾向的治疗行为,缺乏医学上的正当性,也是不符合医学伦理的」,而这在学术界也已有共识。

当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发想,就是希望能够终止不科学、不理性的恐惧与偏见,而2005年设立的「国际不再恐同日委员会」也希望能够延续这份努力;直到2009年,跨性别恐惧被纳入,2015年双性恋恐惧亦被纳入了。最近「关于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暴力及歧视问题」的独立专家Vitit Muntarbhorn,在提给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年度报告中,也再度强调了去病化的重要性。

每年此时,世界各地都有许多悼念或庆祝活动,国际性或草根的同运组织,皆会用有限的资源与自己的方式共襄盛举,以展现性/别少数的团结与对平等的渴望。今年,好巧不巧,国际不再恐同日委员会设定的主题是:家庭,与国际家庭平权日(International Family Equality Day,每年5月第1周星期日)一同庆祝。这对台湾人来说,应该已经不算太陌生的议题了。

仍然需要持续关注的疾病分类

但是!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的ICD第十版中仍有许多对性/别少数并不友善的栏目:比如第F64栏的「性别认同障碍」、第F65栏「性偏好障碍」,以及第F66栏的「与性发展和性倾向有关的心理和行為障碍」。ICD是国际通用的疾病诊断标準,用来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并追踪流行病的趋势,经常被国家当作特定人口健康状况的分析工具,以监督人们的疾病问题和意外事故。1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台湾精神科的诊断主要是遵照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目前出到第五版DSM-5),因此在临床运用与沟通上可能会与ICD有所差异。


來自委內瑞拉的兩名設計師──Annakarina Cabello和Bergin Ortiz──為今年的IDAHOT設計了一系列的海報。

就跨性别来说,最新版的DSM-5是称作「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其实就美国精神医学会当初更名的原意就是为了去病化,但因为考虑到医疗福利和法律制度等需求,若是完全没有诊断的话,难以判断相应的保险给付,所以才保留著「性别不安」。在台湾,对于跨性别医疗的相关规范十分繁杂,各医师与医院间的差异也相当大,但根据世界医学会的提醒,这个诊断分类绝对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

双性状态病态化

关于双性人的诊断与治疗则是多且杂,因为他们涉及的医疗科别不是精神科,所以不会有诊断不同轨的问题,因为台湾除了精神科之外也都是使用ICD。双性状态散见在现行的ICD第十版中关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第IV章)、关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第XIV章),以及关于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第XVII章)等各章的疾病分类中。

就目前的科学认识,双性的情况是一个光谱,目前所知至少有数十种变异,有的在出生时就能发现,有的则要到青春期才会显现出来,因此无法用特定的分类法来定义。实际上双性性征并不会影响到个人健康,更不该被视为一种病态。

根据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双性人只是「天生拥有与男性或女性典型定义不符之性构造、生殖器官,且/或染色体形态的人」,这种状态不该影响个人的身体完整、身体自主等权利,任何不必要且强制的医疗行为如同歧视。 若直接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医疗处置,除了会违反上面提到的「不伤害原则」外,也忽略了婴儿的自主性(医学伦理四原则之一)。2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目前ICD正在进行修订改版,预计于2018年前完成ICD第十一版(Beta版已先上线)。于此之际,已有许多跨性别和双性人专家与权利倡议组织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再次推展「去病化」的进程,以实现所有性/别少数的身体完整与健康权。

自2013年联合国推出【Free & Equal】计划后,除了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外,后来也加入了双性人权的倡议行动,2014年的IDAHOT义大利国家报告,也首次纳入了打击双性人恐惧的议程;在台湾,目前最重要的团体是「国际阴阳人组织」。虽然不同性/别少数所面临的歧视与挑战都不尽相同,但主要都源于父权思维、性别二元与家长主义所共构的意识形态。

今年在台湾,伴侣盟在华山文创园区举办了一系列【See Through:正视】相关活动(2017/5/11-18),而华语流行乐坛中的八个天后也将重唱当年为倡导妇女权益的主题曲,齐声高歌【We Are One】。希望社会大众在一连串矫正禁止、同性婚姻与性别教育的激烈对立后,可以真的好好了解一下性/别少数长期受到迫害的历史,看看同志们争取平权的运动轨跡。


在各个性/别平权议题上,除了法律制度上的平等外,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人群与社会问题,而最重要的仍是打破假友善──彼此尊重并接受,而不只是包容,因为包容的话语背后往往隐藏著优劣、高低、是非等阶序──相异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徵从来都不会使人不健康,但歧视,却会杀人;因此在IDAHOT这天,特别值得思考并展望我们希望为下一代创造什么样的社会。

参考资料

  1. Report by the WHO Secretariat,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rsons’, 2013/05/14
  2.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Expert on protection against violence and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2017/04/19, A/HRC/35/36
  3.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 Statement on Transgender People, 2015/10/16
  4. 黄璨瑜,《同性恋去病化的医学科学歷史》,泛科学,2014/09/29
  5. 李柏翰,《「恐同」不是病,恐起来要人命-谈性/别少数群体的健康权》,法律白话文运动,2016/06/20
  6. 施维长,《期待台湾不再恐同,2017国际不再恐同日特展呈现台湾同志受迫史料》,公视新闻议题中心,2017/05/03
  7. 江河清,《卫福部可以科学一点》,自由评论网,2017/05/12
  8. 著作权声明,封面图片之著作权為王顥中所有。

1、ICD的歷史比世界卫生组织还悠久,目前有至少117国家採用。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时,又通过了另一套《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以补充了ICD的不足。这两者构成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系统中的核心工具。

2、医学伦理的四大原则,包括:(一)尊重自主原则: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与自主性,例如不隐瞒病人之病情及诊断、保护病人隐私及强调知情同意等。(二)不伤害原则:强调医疗人员谨慎执行,以达到适当的照顾标準,避免让病人承担任何不当的的风险。(三)行善原则:指在不伤害他人之外,进一步提升病人的福祉,即所有医疗行為一切应以病人的利益為前提。(四)正义原则: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尊重病人权利,以及尊重道德允许的法律。

(图文编辑:Yento)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wethinker2014@163.com。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