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网易云音乐”再看“人民日报”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官方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天下万计生民的生活,而历史的先例也让今人历历在目,因此,每一件与官方言行有关,甚至只是含沙射影提及官方意志的公共事件,都会在舆论的大江大河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解释”的缺位和对知情权的漠视只会让事件看起来更加波云诡谲、让公众的恐慌情绪难以平复。
 
 
宗城 | 微思客编辑
 
陈升图片
 
“人民日报评电影打分”事件烂尾了,“猫眼专业评分”这一功能在猫眼首页下线的原因无人交代,为何客户端和评论版会发布两篇截然不同的评论,也只有坊间揣测。眼看此事不了了之,与电影有关的豆瓣、猫眼可以松口气,舆论的火焰却又在音乐话题中点燃。
 
事情源于微信公众号“摇滚客”发布的一篇推送,标题就夺人眼球——《陈升、徐若瑄、黄耀明等歌手惨遭众网站彻底封杀,这究竟是怎么了?》,文中不但提到以陈升为代表的一众歌手的音乐在网易云突然下架,而且援引台湾网站的一篇文章,声称根据《苹果日报》的报道:“大陆文化部发布了55位全球艺人的封杀名单,除去之前提到的黄耀明、陈升、徐若瑄,舒淇、林夕、大支、何韵诗等人也通通在榜。”
 
但就和““人民日报评电影打分”事件”存在蹊跷一样,这篇推送也疑点重重。黄耀明、陈升、徐若瑄等歌手在网易云音乐被下架是事实,但下架的具体原因仍有待求证,而推送援引的“封杀名单”,真实性也无从查证。我在一月七号十一点半特地下载了另一款音乐APP“虾米音乐”,至少在当时陈升、徐若瑄等人的音乐还有显示,而百度等搜索引擎尚可以查询他们的相关信息(不过QQ音乐等其它音乐平台确实存在下架情况),可见,这件事情不宜过早下结论,到底是政治因素,还是版权原因,亦或者其它问题,都不是现在能定言的。
 
结合烂尾的“人民日报评电影打分”事件,引起我关注的是公众的恐慌情绪,更准确地说:恐慌为何而来?又为何能够迅速蔓延?一些熟悉的原因出现在我们耳边,比如:公众对审查者固有的抵触情绪;公众对如人民日报的属性认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评论如《“必须保卫豆瓣”与“《人民日报》恐惧症”》一文就说:“有关批评豆瓣的文章,也许只是一篇日常评论,但是它很快被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人民日报》恐惧症”再次蔓延。”但结合自身感觉,和我对这两件事情的观察,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外,“解释者”的缺位和相关部门对公民知情权的淡漠,也是造成恐慌的重要原因。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恐慌在于一无所知。
 
《神探狄仁杰》图片
 
“人民日报评电影打分”事件中,颇有澄清意味的是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布的文章《【锐评】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这篇评论一改客户端文章的论调,加上公号负责人在回复读者时肯定地说:“以此为准。”结合当天公众的恐慌情绪和文章发布后情绪的回落,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突然的评论用意恰恰是暗示公众:“莫慌,客户端那一篇不过是作者个人言论,不是官方说法。”可尴尬的是,人民日报评论本不承担“平息客户端文章引发的恐慌”的义务,这时候却要用这种方式暗示我们,其本质就是解释方缺位,只能赶鸭子上架,临时找一个。
 
这件事情不但暴露出党报对于新媒体运营的疏忽和自己的客户端文章定位的模糊,也说明,当官方需要应对关乎自身公信力的热点事件,有一个专门澄清谣言、解释疑惑的单位是多么重要。可惜,无论是“人民日报评电影打分”事件还是这两天的音乐下架,我们都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像我自己,为了验证流言是否准确,就只能亲自下载相关软件,在浩如烟海的碎片信息中翻来找去,却终归是雾里看花。
 
我们恐慌自己一无所知,还在于这些事情都来得太过突然。比如“以此为准”的评论,比如音乐下架,公众往往都是事情做出来了才看到,然后才是后知后觉的一腔怒火。为什么要这样做?公众只能从流言、从民间媒体、从地摊小报中揣测,官方却缄默不语,待到舆论引爆到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才匆匆现身。在这一起起公共事件中,官方如雾中幽灵,似乎永远都在,却捉摸不透。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肉眼可见的人尚且忌惮三分,更何况庞大无形的幽灵。
 
公众的不安全感在于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利益随时都有被剥夺的风险,而法律和规则的约束力量在强权者面前十分有限。在中国传统史观中的“封建时期”,百姓和君王的关系并不对等,统治者对百姓的帮扶不被视作义务,而更像今人语境中的“施舍”,“百姓对公共事件的知情仿佛是求来的,是官方施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统治者扭曲为蒙蔽百姓的合理说辞。但今天显然不是封建王朝,“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官方与民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上与下,而是平等视之。“求知情”不是国家主人翁应有的健康心态,我们要争不要求。官方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要培养公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理应自觉满足公众对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事件的知情权。下架音乐、打击影评打分看似无关紧要,可听歌、看电影早已经是中国亿万公民生活的常态,是与公民的生活质量实实在在挂钩的。哪怕这件事情确实并非官方所为,专人澄清并非难事,也有利于平息恐慌。
《大明王朝1566》图片
 
《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官方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天下万计生民的生活,而历史的先例也让今人历历在目,因此,每一件与官方言行有关,甚至只是含沙射影提及官方意志的公共事件,都会在舆论的大江大河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解释”的缺位和对知情权的漠视只会让事件看起来更加波云诡谲、让公众的恐慌情绪难以平复。官方不应该由于担忧“言多必失”而沉默不语,如何解释、知情权如何有条不紊地保障,这是具体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前提的共识,即——需要解释、需要保障。
 
但现在,我们显然连这一点都还需要去突破、去争取。今日的舆论场不缺热点,也不缺言论,缺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发现和为求解决锲而不舍的坚持。当然,我们追问烂尾的热点,求证言论的属实,用意除了上文所提,也恰恰是为了构建一个良性的公共讨论氛围,保持每个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用理性之光缓和恐慌之寒。
 
毕竟,在这个场内,没有谁是无关紧要的,也没有谁,可以永远置身事外。我们需要追问,需要保持疑问和争取的精神,否则,我们就真的成为温水之下的青蛙。
 
编辑:圆圆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系微思客成员作品,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图片来自网络。
话题:



0

推荐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WeThinker

4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秉持“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的理念,聚焦公共生活,致力于推出原创内容的志愿者团队。网站:www.wethinker.com 联系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

文章